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 立规矩 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
友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是很难驾驭的,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青春期女孩比较敏感,自身关注点正处于从家人转向同龄人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友谊方面的困惑和挑战,也常常会因此而痛苦。本书主要围绕“9~12岁的女孩如何正确认识友谊、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友谊”这个话题,分享了友谊的9个真相,探索了欺凌、孤立等与友谊相关的话题。全书从女孩的视角出发,提供了很多同龄人的观点和案例,书中还充满了有趣的测验和插图,可以有效帮助女孩正确认识友谊,提升交朋友的技巧和能力。
本书是著名教育心理专家维尼老师的儿童抽动症和强迫症专著,为家长、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康复工作提供了实用、可操作的指导。本书总结了引发儿童抽动症和强迫症的各种因素,列出了大量真实咨询案例,介绍了通过顺应心理家教法来改善家长的教育方法,通过渗透三种思维等方法来改善孩子的性格,从而改善孩子的抽动症状和强迫症状,让孩子回归阳光。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且难以应对,成为社会、家庭及个体之痛。本书以作者的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经典的心理学知识,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多个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了厌学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还针对厌学的每一个成因,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实操性建议。既有知识的讲解,也有精彩案例故事的分享和解析,可以为被厌学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看到一个孩子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时,你是责怪孩子太调皮,还是紧张得要命,担心孩子想不开? 当人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屋顶时,路易斯温斯 托克却把视线放在屋内。 路易斯 温斯托克是一位父亲,也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师。他几乎每天都在跟孩子打交道,帮助那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和家庭。 在从业二十多年里,他发现: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对一个家庭模式的回应。屋顶上的孩子,只是冰山显露出来的一角,而隐藏在屋顶下的家庭模式,才是行为的根源。 家庭模式就像一个家族的DNA。它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根源,不仅会决定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方式,还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而只有改变这种家庭模式,一个家庭的基因才能得到改变,孩子的行为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本书从对人性底层规律的思考入手,深刻洞见教育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理念和概念。本书参照《道德经》的架构,共九九八十一章,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分别的爱的家庭养育理念,讲述了单双重心轨道、生态化养育、依附关系、万物和解定律、100分定律、元认知、元能力、第一热爱、追杀效应、绝杀效应、山海人格、人格获胜等一系列原创教育思想,告诉每个真正关注孩子人生格局和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教育的关键是和心在一起。本书清晰揭示了成功和幸福的底层逻辑,以及实现的路径,并且提供了截然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深度。这是一本家庭教育领域的创新性的书籍,也是一本生命成长领域的革命性的书籍,阅读本书,将会是一场思想盛宴和一次心灵花开。
本书是针对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性观念以及各种生活方面的不良倾向,结合相关心理学知识,精心打造的一本家庭教育类图书。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的发育成熟,心理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希望大人,尤其是父母仍像对待儿童一样对待自己,因此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小叛逆。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往往非常苦恼,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孩子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剖析问题的本质,查找问题的根源,为家长提供良好的青春叛逆期的教育方式。 12~18岁 叛逆期孩子的典型行为和应对方法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怎么办 方法一:让他一次玩个够,释放他的欲望 方法二:陪孩子一起玩,一直让他玩到 吐 方法三:强制性戒除网瘾 如何培养 孩子的性别意识 方法一:给孩子正确的性别
一个拥抱为什么能给孩子安慰?伤心的时候,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抱着一个毛绒玩具?为什么总是关在家里的孩子容易抑郁,而经常户外的孩子情绪和心理问题相对较少 这些其实都源于一个理念:人的情绪和感官有很大的关系。 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这些感官不仅是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更对孩子的情绪有很好的安抚作用。比如抚触,就是利用触觉来安抚婴儿的哭闹;而孩子情绪暴躁时,带他们去户外走一走,通过视觉安抚就可以让孩子心情好起来;很多紧张焦虑的孩子,嘴里嚼点东西或喝一口水就能让自己平静下来,而这正是味觉对情绪产生了作用。 这些通过感官安抚孩子情绪的方法原本是心理学家迈克尔 B.汉普斯特和医学博士苏 巴格肖女爵用来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创伤的青少年,但在咨询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方法对所有表现出
这是《二孩时代》系列的第二本书,源起于《二孩时代》出版以来读者们与我的众多互动。他们在 二孩时代冯颖 微信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在课堂中向我提问,当然也有很多我内心的疑问!这些问题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二孩世界!我终于可以跳出和杭杭睿睿的小小世界,来到如此多二孩家庭所构成的真正的 二孩时代 !原来我们的问题是如此的相似,我们为大宝的安全感担忧,我们为两个孩子的嫉妒冲突头疼,我们为如何在两个孩子间寻求平衡伤脑筋,我们为如何成为更好的妈妈而挣扎!不要拒怕所有的问题,它们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无比的世界!我们所有的自责、愧疚、迷茫、着急,正是我们觉醒的原动力!那些低落、无序、混乱、抓狂的日日夜夜,也正是生活开始改善的起点!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它才有被处理的机会!我们要对未
人格底色 是高岚教授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她认为,人格底色是一个品质的集合,儿童的成长过程就像在生命基底的调色盘上调色的过程,而人格底色就是调色盘,决定孩子一生的基调是灰暗还是绚丽。其中,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是人格底色这个调色盘上的三原色。而0-6岁期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的时期。 书中详细介绍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奠定孩子的人格底色:一是了解原色,觉察孩子;二是觉察自身,减少串色;三是科学着色,给孩子好的教育。同时父母必须提高感受性,因为好的感受性能帮助家长进行优质教养,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是奠定人格底色的必要条件。
所有的养育工作都是在为放手做准备。然而,养育子女的悖论是,父母对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孩子感到害怕,就越想继续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上大学的前后几年,这一点变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这些年恰好是情绪障碍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高频出现的时候,无数父母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及行为是否 正常 ,自己的干预是否为时已晚。 本书作者之一、心理学博士珍妮特 希布斯,从事家庭心理辅导师二十余年,她的儿子杰森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返校继续学业,情绪濒于崩溃,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希布斯求助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宾大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生安东尼 罗斯坦,罗斯坦还兼任宾大学生心理辅导师,他为杰森进行心理诊断、提供治疗方案。在杰森接受治疗并获得康复,终于重新走上 正轨 之后,
本书通过专业解读以及案例分析解决青少年的叛逆问题,是家长们*需要的一本专业著作。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对于你人生的问题,你是*的答案; 对于你人生的难题,你是*的解决。 你强大,问题就变小。 如果你能胜过难堪、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话,你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机会犯更多的错误,但你也将会比以前活得更加自由,拥有更多自信。 《走出心灵的误区(青少年版):如何激发内心的勇气和力量》是一本提供给你应对艰难和有时会压倒一切的情绪的必要技能手册。这些情绪会让你痛苦异常,倍感紧张。它们不会自动消失,但是你能知道如何应对。一旦学会应对,你就会成为正念勇士 一个能优雅和有尊严地处理艰难情绪的坚强之人 并在此途中赢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大的成就。 你可以通过: 在每天的处境中使用正念的力量; 停止寻找你身上的错误,开始解决你的问题; 对你自己更友善,以使
本书针对当下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关心和困惑的问题,以一双儿女的妈妈、老师、幼儿园园长、心理咨询师、亲子教育讲师等多个身份出发,一针见血地点出育儿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多个角色积累的案例给读者*直观的印象。 全书内容超越了仅仅对 0~6 岁孩子的关注,对于父母了解孕期的心理建设、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构建都有重要的作用。书中所涉及的许多家长所关心的问题是作者从其接触到的案例和亲身经历中总结出的,如二胎的差育、婆媳关系、孩子的分离焦虑、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等,实操性较强。希望家长能透过这些问题,透过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男孩行为心理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读懂男孩的心理、肢体行为、语言行为、情绪行为、生活行为、习惯行为、社交行为、学习行为、品格行为和异常行为等方面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读,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
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求?如何在朋友间变得更受欢迎?青春期该如何和爸妈相处? 在青春期,如何与同伴交往,与他人处理关系,是青春期无法逃避的成长课。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能够交到好朋友,获得父母、老师更多的理解,还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建立自我认同感。 本册聚焦 人际交往 社会适应 两大主题,每篇文章都从一个与青少年有关的心理问题出发,引入同龄人的成长故事,呈现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了简单有趣的心理小游戏和好用的方法,与青少年一起探讨青春谜团,共赴成长之路。这本书既是一本青春期的闯关秘笈,又像一位与青少年同行的伙伴,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结合近30年开设中学生心理课、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经验,从上万个案例中精心遴选了有代表性的54个话题,并以书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真实反映了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心声,内容涉及青春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业、梦想、爱情等。 被好友排挤,我做错了什么 我为什么考试焦虑了 优秀生就不能有异性朋友吗 面对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困惑,作者平等而真诚地进行心灵疏导,探讨困惑的成因和解决之道,帮助青春期男孩女孩在每一次纠结中反思,并由此获得成长的动力。 本书作者一位是60后资深心理督导师,一位是90后 同伴导师 ,同一问题,不同视角,不同解决方案,相得益彰。两位作者深入解读青春期的各种困惑,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引导男孩女孩拥有一段不迷茫、不焦躁、不纠结的青春期。
厌学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成因复杂且难以应对,成为社会、家庭及个体之痛。本书以作者的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经典的心理学知识,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多个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医学、社会心理学和系统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了厌学现象的成因。同时,本书还针对厌学的每一个成因,提出了解决厌学问题的实操性建议。既有知识的讲解,也有精彩案例故事的分享和解析,可以为被厌学困扰的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本书结合经典儿童心理学原理、有趣的心理小实验、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带家长朋友们走进孩子的社交世界,洞悉孩子在冲突中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通过完整的培养解决冲突能力体系,为孩子量身定制预防冲突的思维模式、日常的训练模式、当场引导方式、家园的合作模式,以幽默智慧的沟通和游戏让孩子突破心防,愉悦诚心地与伙伴合作。并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与不同养育类型的家长有针对性地提供引导方案,让家长朋友们在育儿过程中走出困惑,灵活指导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