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拳是由山西太谷宋世荣、宋世德兄弟二人所创。宋氏兄弟二人自幼习练家传少林拳及家藏《易筋经》《洗髓经》,后拜在形意拳祖师李洛能先生门下,积十年之功,得形意真传,艺业大成。其后,二人又融会贯通太极、八卦等拳术,并将得到的《内功四经》及家藏《易筋经》、《洗髓经》与形意拳结合,并亲身试行,发劲独特,被世人冠以宋氏形意拳的美誉。车润田先生晚年精心整理宋虎臣、宋铁麟二位大师所授形意拳法,并向深微处探索,亲自示范拍摄,编写成书。在介绍宋氏形意拳的功理要论、基本拳法、单练和对练套路以及枪剑器械、盘根功法、散手集诀的同时,还从深入细致地介绍了宋氏门派最重要的内功要义《内功四经》。
由武术名家、北京市武协副主席王德明主编。王德明老师,自幼习武,有大师正宗传承和真功,难能可贵的他是长期投身于武术教学一线,并在青少年武术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宝贵经验和成果。王德明老师从青少年学习兴趣出发,以数十年教学经验为契机,精心打磨出一套科学的传统武术教学训练方法--五段教学法。本书为杨氏太极拳的启蒙教学五段教学法。内容包含动静内功、石球功法、入门3式、39式和经典理论。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而古老的优秀健身拳术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独特的练功方法和强身祛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功效享誉世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健身运动,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行文流畅、读来自然,实用更是本书追求的目标,它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愉快地学习和掌握太极拳、剑知识,并从容自如地进行练习。应广大读者的需求,我们对《太极拳运动(增订本)》作了进一步修订,邀请全国和北京市太极拳比赛的冠军吴阿敏、梁涵渊做动作图片的演示,赠VCD,并在装帧、版式设计上力求精美、简洁、实用、高效,充分体现新版图书的新、精、全特点,希望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太极拳运动》会得到您的喜爱。
《中华武术文库·拳械部·拳术类:杨式太极拳》作者尽量将过去其师教导他的对每个姿势所提出的要求写出,未曾增减,公诸同好,以为楷式。在图照方面,有76幅是按照作者老师原有拳照加以摹绘的,其他是根据练法和动作分解上的需要而添绘的。
本书主要内容有杨式太极推手与散手技法概述,杨式太极推手的定步推手(包括定步单推手的单手平圆推手法、单手立圆推手法、单手侧圆推手法等和定步双推手的四正推手法等),活步推手的合步步法 、套步步法等,大捋(即四隅推手) ,以及杨式太极散手对打的图解与注释说明。内容丰富精当稀缺,图文并茂,见解精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有相当高水准的著作,在目前太极图书的市场上可谓是凤毛麟角,无论是对太极爱好者还是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具有启发性,也是一本有收藏价值的上乘之作。
本书作者主要从太极拳概说、“周易”与太极拳、力与力学的基础概念、太极拳技法的力学原理、太极拳练功、太极拳推手、太极拳应用七个部分对太极拳与力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书中作者抢先发售用力偶、力矩及三维空间结构、肢体杠杆原理剖析太极拳运动的各种关系,如以柔克刚、以轻制重、以慢制快、四两拨千斤等。
太极鞭杆为太极拳中的一个人独特的器械,深受人们喜爱。它具有短小精悍、刚中带柔、灵活多变等特点。在太极拳界太极刀、太极剑由于受法律约束,不便携带,所以只能适用于健身锻炼。而太极鞭杆由于它不受法律约束,携带方便而成为防身推荐器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练习人群较为广泛。本书从太极鞭杆源流与发展、太极鞭杆特点、太极鞭杆基本功、太极鞭杆实战应用四个方面对太极鞭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书稿突出实战应用的各种案例,适合不同人群阅读和习练。
《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是“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一,为杨澄甫于民国年间出版的杨式太极拳开山之作,阐明了杨式太极拳练用方法,理深而意密。可惜仓促出版,原书有不少讹漏。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与理解杨式太极拳堂奥及练法、用法,特以《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2月初版为底本,立足于杨澄甫武学著作的学术价值,融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
姜有奎著的《太极拳养生与实战--解读太极劲》以太极拳核心训练内容——太极劲为主线,对太极劲及其训练方法、老六路太极拳招法应用做了详尽的介绍,详细阐述了太极拳养生与技击。重点在太极推手和老六路技击实战应用。作者幼承家学,后又师承杨式太极拳有名传人李和生先生,功底深厚。
何欣委编著的《太极拳典藏》丛书共三本,分为经、论、解三编,分别是《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神运无方――太极拳论秘谱汇宗》《微言大义――太极拳解秘谱汇宗》。 经 所谓经,路径也,方法也,规矩准绳也。此编主要汇集了太极拳历代宗师所传承授受之口诀秘谱,其内容大多言简意赅,而其意蕴则微言大义,理法兼备;斯编广纳博收,抉微索引,所集内容之广,靠前。此编命名为《妙谛传心――太极拳经秘谱汇宗》。 论 所谓论,论述也,阐发也,引申也。此编主要收录了各派名家对太极拳之理法、体用所阐发的论述,这些精辟的论述均自实证实修、身体力行而来,乃历代宗师一生经验之结晶,可谓是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些太极拳精论,对于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必将有醍醐灌顶、提携引路之真实妙用。此编命名为《神运无方――太极
《新版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主要在太极拳的阴阳气脉、分经流注的气脉循经做首次揭示。尤其是对太极拳的推动气血、内练循经的练法,配有较详细的注解。在动作上对简化太极拳的原式做精微校正,意在适应传统武学和循经内炼,使原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原太极拳的理法附后,以便读者泾渭分明,把太极拳的操练提高到新层次。本书分为上下两卷:本卷(上卷)主要对太极拳的历史演化、动作标准、动作准备、太极拳循经基础 、太极拳的内在精神世界、循经太极拳对养生的贡献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太极拳博大精深在何处?在修炼者身上,要改变思维。关于太极拳的松,笔者深入剖析,向公众明析阴松、阳松、阴顶、阳顶以及阴阳互抱太极图;书中触及到意识、潜意识、潜能等等;书中还分析人体中的力点,如何去掉力点总之内功解秘面对面、零接触,中间毫无障碍。只要您有意修炼松功,欲得到松功,请您坐下读书,研究太极拳理论。不管您习练哪家哪派,天下武术是一家,修为松功,达到全身透空。心神意气安静,极为安静,清静无为,达到健康、长寿的高境界,这是太极拳大道。
本书是以拳谱的形式图解了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拳谱采取七言侓体格式,对每一招式的运劲、身体各部运动线路、整体形态、发力方法、攻敌效果等作了描述,再配以套路动作图片(加线路),简单明了。附文阐述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本书是以拳谱的形式图解了传统杨氏85式太极拳。拳谱采取七言侓体格式,对每一招式的运劲、身体各部运动线路、整体形态、发力方法、攻敌效果等作了描述,再配以套路动作图片(加线路),简单明了。附文阐述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详细介绍了陈式太极拳入门须知、入门指引、入门说要、入门劲法、入门功法、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等,是一本太极拳入门的好书。其内容包括青龙出水、双推手、三换掌、倒卷肱、退步压肘、中盘、闪通背、击地捶、平心捶、煞腰压肘等。
本书是作者根据1970年跟随杨氏太极拳名家高占魁先生学拳时做的笔记,结合回忆、体会和感悟书写而成。全书详细记录了作者的学拳经过,太极拳的学法、法本、诀要,以及高占魁讲述的武林轶事。本书展示了杨氏太极拳门内传承的武学精华与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和史料价值。
所谓论,论述也,阐发也,引申也。此编主要收录了各派名家对太极拳之理法、体用所阐发的论述,这些精辟的论述均自实证实修、身体力行而来,乃历代宗师一生经验之结晶,可谓是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些太极拳精论,对于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必将有醍醐灌顶、提携引路之真实妙用。何欣委编著的这本命名为《神运无方(太极拳论秘谱汇宗太极拳典藏)》。
推手作为太极拳训练中从“拳架”到“散手”的过渡环节,历来为太极拳习练者所重视。郑琛著的《太极拳道(实战模拟推手)》强调推手必须简单实用,重点是太极拳道意识能力和形体能力的修炼;推手的能力是在拳架和推手的过程中练习出来的,需要从有形练到无形。书稿从推手这个中心出发,阐述了推手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着熟)、中级阶段(懂劲)、 阶段(神明)]九个段位、拳架着法在推手中的应用、推手能力的修炼、推手十三势技法等。
太极拳并非单纯的运动或技术,而有自身传承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精髓本为一体,且须存乎其人。“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务工商,不做打手,不图侠名。只为继绝学而已。”(孙存周语)这其实也是拳界诸多前辈大家共同的人生写照。拳如其人,自然不该将“人”隐去,而当在历史时光的脉络中了解传承流变的具体情形。 至今没有较大争议的太极拳的历史,仅乾嘉以来二百余年。《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便是对晚清以降太极拳各家派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的首次全方位细致梳理。汇聚了诸家太极拳传承人的记忆与智慧,展示出晚清民国以来不同历史背景下,太极拳前辈高人们拳艺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通过《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可以全面了解太极拳的传承状况。至于更多内容,则需透过纸面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