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40多年研习意拳(大成拳)的心得进行了总结,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体验,将意拳(大成拳)的根本要义作了深刻而周到的阐释。 本书围绕着技击与养生及文化修养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传统名武术中的拳术的实战性特征,解释了当下现代搏击术与常见的武术之间的内在区别,证实了意拳(大成拳)可以击败现代搏击术。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中国武术中的核心功法,揭示了武术中的不传之秘。该书以论文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并关注当前热点话题,既通俗易懂又意境深远,阅读起来速度感很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武术宝典。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是在作者的先曾祖陈鑫所著《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主要介绍了陈氏太极拳架六十四势的练法,以及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并阐述了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书中收录了包括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分)、《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等文章。
《中华武术典籍珍藏·中国武术研究院院藏清抄本校释·第五卷》收录《张横秋先生拳法》《六合拳论》《拳论抄要》《拳术秘集》四册。《张横秋先生拳法》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张横秋先生拳法”,为行草,较为规范,其内容与《拳经拳法备要》基本相同。后部分为近20页的“袖珍秘书”,字体略显潦草。《六合拳论》抄本内容包括序文、正文及附录三部分。序文一则,题名“六合拳论序”,叙述了六合拳的源流。正文包括“十法摘要”“郑氏拳法”“姬氏 法”三部分,这是抄本的主体部分。其中“十法摘要”所论与太极拳论有相近之处;郑氏拳法、姬氏 法,则以韵散相间的行文风格,记述了拳法、 法的具体内容和习练、对敌的要领。附录包括“趋避法”“见手要法”“用 要诀”等三则内容。其字体与此前有异,疑是后来所补写。《拳论抄要》汇辑了诸多拳
大悲陀罗尼拳(简称八十三式大悲拳)是由奇云和尚(俗名史正刚)传承、复名、完善并传世的一个出自佛门的拳种,它与佛经大悲咒对应,一式一咒,重在练习神意气的化合,用意不用力,是中华武术众多拳种之一。《八十三式大悲拳》作者王锡森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将八十三式大悲拳的拳式动作详细记录下来,并加以说明。还配有作者本人打拳的演示,是广大大悲拳爱好者和习练者研究和习练大悲拳的参考用书。
武当玄门拳为清代湖北汉川的王汉臣首传,据传王汉臣得技于游方的武当山道人,其名讳经历不详。武当玄门拳以“柔化刚发”为主,内容以“散手”“功力”为纲,拳法演练为辅,注重挨膀挤靠、五峰六肘的进身短打,有“犯者立扑”之威。本书包括玄门筑基大法、玄门散手秘法和玄门秘传拳法三个章节的内容,对玄门拳的散手势法、五峰六肘、拳法十八快手、内功修炼以及操手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内容丰富,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实用性强,读者照书而习,可无师自通,对各层次武术、技击和养生爱好者、研究者及收藏者,都是一本难得一见的的辅导读物。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法,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天竺和尚达摩所创。《易筋经》就是指改变筋骨的方法,经常练习《易筋经》可以收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道光年间后的武侠小说常常提到《易筋经》,极力地渲染了练成后的神奇功用,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易筋经的功能上造成了一些误解和分歧。此书编委意在还原《易筋经》内外兼练、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法实质,强调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便于更多的功法养生爱好者学习和掌握。
武当三丰太极拳是古代高道张三丰等祖师的结晶,它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与中医经络学说。《武当三丰太极拳三十八式(初级中级)》仍然具有三丰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更加突出道家道教的特色,功拳并举,内外兼修,在含而不露的柔劲内意中,达到养生健身、强身自卫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