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摩登舞的四个舞种 华尔兹舞 、 狐步舞 、 快步舞 、 探戈舞 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逐项说明,并对每个组步的步型、路线,分别男、女步法用足迹图来表述,力求使读者在研读图表的同时,还能根据足迹图来帮助试跳,起到一个形象指导的作用,可提供给摩登舞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参加各级资格考试之用。
莱斯特 霍顿把一生献给了舞蹈和剧场。在当时美国的舞蹈艺术中心纽约之外,霍顿成就了自己的 奇迹 。1929年前往洛杉矶后,他扎根于美国西海岸直至去世,创立了美国最早的融合多族裔舞者的舞团,其开创的现代舞技术体系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 霍顿技术包含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它通过强化、拉伸和重塑肢体,精进舞者技艺,使舞者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舞蹈。 特定术语是霍顿技术的基础,理解它们对于深入本书非常重要。正式舞蹈动作前的准备动作适用于各个技术层次的学习者,帮助他们适应霍顿技术训练。本书从时序和肢体部位两方面分解详析每个技术动作;为动作特别配置的照片和插画准确呈现了身体在空间中的线条、形态及走向,用以辅助文字阐述。
本书由李莘的论文结集而成,内容从民族、社会、舞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于音乐舞蹈传承进行了整合性研究。全书包括六篇论文:《中国当代舞剧音乐评述》总结了当代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对中国舞剧音乐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舞台化范式》以民间实例探讨舞蹈音乐创作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应用实践。《舞蹈音乐创作访谈个案》以个案形式展现了创作者对于舞蹈音乐创作的思考。《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异质文化表达困境》探讨了如何使民族的音乐表达 走出去 ,世界的音乐表达 走进来 。《城市化进程中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适应与变异》分析了以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如何在时代环境中变动和传承。《问题的核心在于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讨论了政府、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遗保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长江流域传统民间舞蹈,特别是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项目,揭示了长江流域青藏、滇黔、川渝、荆楚、吴越文化区传统舞蹈之间持续、渐进、双向、再造的文化互动关系,分析了各文化区的文化交流对现存舞蹈形态造成的影响,指出长江流域民族舞蹈系出同源、异曲同工与紧密互动的样态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融合了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与价值认同,终形成 多元一体 的文化格局。
本书是为纪念北京舞蹈学院成立60周年,古典舞系组织编写的。稿件选取中国古典舞建设历程中十余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如李正一、孙光言、王克芬等,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了他们在中国古典舞建设中所做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到中国古典舞60年的发展历程。
本书聚焦性别视野下的京津冀 非遗 传统舞蹈女性参与问题,借助文献细读、个案比较、系统分析和社会性别分析等研究方法与视角,以京西太平鼓、天津葛沽宝辇跑落和河北保定顺平地平跷为个案,对京津冀 非遗 传统舞蹈女性参与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就提升京津冀 非遗 文化协助与女性参与水平提出政策性建议。
作者编写了这套系列教学丛书,讲述了如何用体育舞蹈的技术和舞蹈感觉来规范大众喜受的交谊舞,在体育舞蹈和交谊舞之间搭一座桥梁,目的是从理论上加深印象,将电视教学中未能传授的一些知识,在本书讲解,更好地帮助读者学习,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效,使广大舞啃爱好者进一步提高舞蹈技艺,为学跳体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9 1966年中国舞蹈批评话语研究》旨在以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舞蹈批评话语做深入剖析,通过对大量批评文本的爬梳与细读,尽可能客观地还原该时期舞蹈批评的整体话语风貌,包括其模式化样态、语体特征及政治美学阐释等,期望对这一时期的舞蹈批评话语做整体认知和全面总结。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
本书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双轨并进的方式追溯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历程。具体包括追溯舞厅舞(国际标准舞的前身)源发于英国,再传至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后引入中国大陆的路径和方式,并确认这一国际化程度颇高的舞种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格局实属跨民族、国家、文化、阶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书是我国部采用文字解说、舞步图示、舞姿图像与视频教学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方法的健身交谊舞教程。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交谊舞总论》,从“为什么要跳交谊舞”开始,到“离开舞会”结束,共分9章,系统介绍了交谊舞活动相关要素及其过程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技术要求。下编为《交谊舞分论》,分别介绍了目前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交谊舞品种,共14章,20余个舞种。对诸多交谊舞品种的介绍虽详略有所不同,但均附有表演欣赏和视频教学向导,供读者欣赏与学习时参考。该书又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交谊舞教材,其特点有四: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而系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交谊舞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各种技术规范;二是交谊舞品种数量众多而齐全,几乎对目前全国各地流行的交谊舞品种或详或略均有介绍;三是教学方法科学先进,文字解说简明、贴切、翔实
中国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相传作于黄帝时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即从音乐舞蹈的源头开始寻觅,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讫于明代理论家朱载堉,其问还讲述了历史上一些与音乐有关的人物、事件,如孔子学琴、屈原《九歌》、《胡笳十八拍》等。
《街舞运动教程》充分表达了青年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与创新的追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但我国人民对其还很陌生,社会认识片面,街舞青年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奇装异服、行动怪异、性格叛逆、学业不佳,因此,参加街舞运动通常被家长和学校封杀,也为社会主流文化所鄙弃,所以他们不得不转入网络和“地下场所”,设立各类网站论坛和阵线,成立街舞社团、培训班,参加各种商业比赛和聚会,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
本书主要包括七章节内容: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古典舞的源起与发展,包括中国古典舞的概念界定、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等;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观念;第三部分探寻了中国美学的审美范畴,以及中国古典舞遵循的审美根基;第四部分探寻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古典舞身体语言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在中国美学视野下对中国古典舞进行文化解读;第六部分论述了中国古典舞音乐的美学传承;第七部分探讨了在审美视角下如何正确欣赏中国古典舞。
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即基础理论篇、教学实践篇、艺术传承篇。第一篇章主要是挖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起源、概念、分类、特性、舞种、要素、音乐特征、服饰道具以及舞台表演等理论性知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篇章主要是从实际教学出发,阐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高校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素质的内容,是本书论述的重点;第三篇章主要是围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新媒体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实际应用,探讨新媒体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并对二者结合的发展趋势提出见解与思考。
本书是作者从业三十五年来积累的舞蹈理论研究、作品评论、散文、随笔,在第1辑的基础上更灵动,更有人情味。作者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舞者,同时有着丰富的现代美学积淀,还有传统戏曲的家传,其舞蹈评论超越技术,让舞蹈实践与舞蹈美学理论产生相遇、促进的关系,层次丰富,意蕴非常。从中可见作者对舞蹈和戏剧性、叙事性的总结,对表现性、象征性的追求。此外,面对舞蹈的现代化和丰富的中国传统资源,作者多次探讨中国舞蹈发展的前路,试图在创新的动态过程中解决古今中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