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野,探索了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演变,并以“制内市场”的总体框架来揭示中国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本书提出,“制内市场”是一种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不断演进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并非自主的、自我调节型的秩序,而是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的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治理的规制。具体体现为一个三层市场共存的等级制的结构:底层的自由市场经济,顶层的国家资本,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相互作用的中间地带。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内部平衡不但关系中国自身未来的前景,也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由吴晓波、陈凌、李建华等著的《2014全球浙商发展报告——国际化发展的浙商》比较全面地回顾了2013—2014年浙商发展,梳理了全球浙商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阶段,对浙商境外融资、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做了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国际化和创新关系。特别地,本报告提供了研发国际化、新创国际企业等主题上的新发现。
县域特色产业是河北经济的一个重要板块,是河北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优势。《掘金燕赵——河北100个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大整合》是作者结合工作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实地调研和搜集整理工作,将全省主要县域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记述和分析,对每个基地按照从历史渊源到现时状况,从发展过程到地位和影响,从存在问题到整合举措这样的基本格式进行谋篇布局,共收集100个特色产业基地。 《掘金燕赵——河北100个县域特色产业资源大整合》适合关心和致力于河北县域特色产业的读者阅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一书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为该书写序。该书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自治区有关厅局和职能部门以及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6市政府共同编写。 该书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涉及的重大问题分19章进行解读,全面系统、准确翔实、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同时,还收录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讲话。
本书以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目标,充分调研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和相互关联,比较研究世界湾区能源转型演进历程,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坐标进行定位,从城市和部门两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中长期能源转型情景进行研究,提出分阶段能源转型的目标、重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发现,煤炭减量化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是实现用能方式优化的核心;交通和建筑部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在能源结构调整、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下,在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能源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书从产业组织和创新区位的分析出发,追溯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本源;从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的视角,论述了集群政策的目标、内涵和行动的要义。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了创新集群的经验以及非创新集群的困境和升级途径。全书文句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28)项目成果。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本书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多视角分析,着重分析江苏省区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 世界屋脊”之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高峰一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在其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 西藏经济的历史之流缓缓流过,农牧业,民族手工业及生产生活方式,迄今仍可看到西藏经济遥远的传统。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0.8亿公顷草地。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在西藏经济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初,牧业产值在农牧业总产值中占三分之二。
本书是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专著。区域发展战略是根据区域发展优势与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作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本书共分三篇,篇主要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同时,对区域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综述。第二篇侧重于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深层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了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历史变迁、指标体系和基本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篇阐述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机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区域发展战略依据的原则和决策。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安徽实证》章导论首先给出选题背景,即我国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提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其次对与本选题相关理论(集群理论、共生理论和竞争力评价)行了文献综述,暗示集群的内共生本质是研究的逻辑起点;设计本书的技术路线,确定研究方法,并指出本书的创新所在。第2章从集群的本质分析开始,指出集群就是一个包括共生企业(内共生)与共生环境(外共生)的复合共生体,其共生进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共生体的内共生动力和环境的外共生诱导力,前者是集群发展的原动力。第3章研究集群竞争力的测度方法。第4章从创新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5章从效率提升角度研究集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新时代。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全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特殊区位条件,决定了未来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海洋;未来5-10年是福建省面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面向海洋要资源,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福建省委、省政府已作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决策,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包括泉州、莆田、漳州等福建沿海港口的东南沿海港口群,已列入全国五大港口群发展体系。 本书以福建省海洋产业、沿海区域研究为主线,结合各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加快培育、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对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进行相应研究。 愿本书能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研究提供有益的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
《超越后进发展: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是发展经济学上重要的经典著作,分析了最进步的后发经济体如台湾,在失去低工资的优势之后,如何在高科技产业中急起直追,在国际分工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这些后起者能在高科技产品趋近于成熟之际,迅速介入扩充产能。这有赖于政府政策与厂商致力于提升技术、速度与规模,以及政府研发机构的密切配合。大陆正面临产业升级压力,推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政策成效并不显著,高科技产业发展持续滞后,台湾的经验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书中对如何加快改革开放进程,构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和开放优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就如何实施发展战略达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若干重大问题,思路清晰,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本书稿对彭水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报告是能源与电力分析年度报告系列之一,对2012年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趋势和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对2012年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近期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其次,对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重点国家和区域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进展和相关事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很后,总结了国外电力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