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和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作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深化网信领域改革,以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旨在展现一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成就和生动实践,展望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资料和翔实数据。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和秩序复杂演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重组,网络和数据安全风险日益渗透,网络空间碎片化程度加剧,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和维护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是各国的共同期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精心编纂了《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对全球互联网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旨在客观地反映一年来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发展趋势,主要展示全球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最新实践
《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遵循“梳理历史—描述状况—检视短板—分析挑战—明确目标—设计路径”的研究逻辑,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性理论,对新发展格局下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思想上,将现代城市群理论与中国特色城市群理论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群理论研究;内容范围上,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拓展了对西部城市群的相关研究;结构体系上,从理论和政策双重维度,提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可行路径;研究方法上,采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地理学多种方法,刻画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和未来图景。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本书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城镇与乡村振兴、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重庆经济展望》是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经过深入仔细的调研分析,对2024年重庆经济运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通过区县信息系统等交流渠道,邀请市内部分中心城市和经济开发区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组织市内外有关经济专家和学者展开研讨,将成果结集出版。本书是社会各界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把握重庆市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书整体结构内容包括:综合卷(宏观篇;比较篇;专题篇)、产业卷(第一产业篇;第二产业篇;第三产业篇)、区域卷。
《东西部协作发展报告(2023)》是中国第一部专题论述东西部协作工作的蓝皮书,标志着东西部协作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报告致力于深入研究东西部协作的各个方面,聚焦2022年及以前东西部协作的历史演进、工作成效和发展趋势。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区域协作东部案例篇和区域协作西部案例篇四大部分,详尽梳理了东西部协作在产业转移、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同时,报告还全面介绍了各结对省区市的协作模式、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为推动新时期东西部的产业、劳务、消费协作以及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 三驾马车 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财政赤字率有所上升。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高。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 修复性复苏 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预计会小于上年,这也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间。
《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战略》依托于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研究院重大项目,在陈立泉院士和凌祥教授的联合主持下,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三家单位全面梳理了新型储能产业背景及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优势与发展问题,并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进而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及建议,最后对江苏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战略咨询参考书。本书共分6章,内容翔实,数据准确全面,参编人员均为从事新型储能技术、产业、政策研究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使得本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可为广大从事新型储能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从业者提供学术内容支撑,也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新型储
《黄河流域蓝皮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编策划,并由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联合撰写。 本书由总报告、省区报告、生态保护报告、绿色转型报告、高质量发展报告、文化传承和弘扬报告、地方案例报告7个板块组成,收录30篇研究报告。 本书总报告以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为题,对黄河流域重大战略实施五年以来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进一步推进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本书省区报告对2023-2024年沿黄各省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本书还收录了反映沿黄各省区推进黄河流域重大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上海大都市圈蓝皮书(2022 2023)》是汇聚上海都市圈9城市以及南京、深圳等地规划和研究力量,对上海大都市圈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空间等领域发展及规划现状、趋势、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的蓝皮书。全书聚焦跨域协同中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主题,对上海大都市圈跨域协同治理的最新动态和实践进展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全球大都市圈跨域协同治理理论,总结上海大都市圈总结了上海大都市圈在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交通、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多领域跨域协同治理的重大实践与成效,提出新发展阶段上海大都市圈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推进策略。对上海大都市圈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生态等重要领域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各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及重要协同规划和实践进行了综合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大陆 ,不同区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而差异显著,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 不可能仅凭教科书上的理论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就概而论之。只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各地深入调研,长期观察,才有可能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理论创新,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梳理出中国发展的真实经验。 “苏南”历来是我国经济 发达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21世纪以来苏南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土地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上演着“低成本”和“高速度”的增长神话?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中,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在苏南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组合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制度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四期)”成果系列丛书的第四卷。全书围绕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主要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的院士和专家组成,并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组织十余次相关领域专家咨询研讨,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地区开展调研,最终形成了本研究成果。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连续十四年编写出版的冷链物流领域的专项行业研究报告。全方位、多维度地剖析了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未来,对于促进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上下游新生态圈、构建冷链供应链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该报告内容主要分行业、分领域回顾2023年中外冷链物流发展情况,包括行业环境分析、行业发展概况、冷链仓储和运输发展分析等。
《广东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跟踪研究广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生动实践的蓝皮书。 全书包括总报告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百千万工程 案例篇共五个篇章16篇专题报告,全面、系统呈现广东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的新面貌新变化新经验新活力,展示 百干万工程 热火朝天背景下岭南儿女全力以赴、久久为功,稳扎稳打地把手中 施工图 转化为大地 实景画 的干劲担当。一是广东锚定农业强省目标,狠抓高质量发展,包括科技驱动、人才赋能、资本赋能、消费帮扶等方面;二是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包括社会事业、驻镇帮镇扶村、美丽圩镇等方面;三是乡村治理安定团结,包括乡风文明、乡村党建等方面;四是展现徐闻县、广州市从化区、封开县南丰镇等地努力闯出一条新路来的鲜活实践。本书还附有大事记,便于读者从整体
创新驱动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本书是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中的一些思考的总结。本书将国家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并阐述了基本方法论,本着创新驱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的,将区域、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企业家、创业、产业体系、制度及政策作为驱动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手段。本书强调理解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双创时代国家行为对创新驱动的影响,通过案例和经验研究介绍了处于相近阶段或者存在类似问题的不同国家的经验,重点对比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做法,并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概括。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致力于打造高水平一流新型智库,开展研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蓝皮书)》是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8年以来每年均有研编、出版。本书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抓住2022年阶段性建设目标,展望2023-2024年大湾区建设发展,全面反映大湾区建设和发展情况;突出反映大湾区建设的阶段性重要举措、突出成效、典型经验,重点反映 湾区通 、合作发展平台等。全书共含前言、1个总报告、4个分篇章以及大事记。4个分篇章分别为合作平台篇、环境设施篇、经济贸易篇、专题篇。
本书稿是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关于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报告。是由上海市发改委主编的政府白皮书,内容是有关上海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的综合统计报告。本书以翔实权威的数据,记录了上海在2023年全年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各行各业皆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对于各级政府之后制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决策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国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四大类内容,在制度层面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框架。 自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运河文化研究得以深化,运河学概念被提出。 本书从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提升、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运河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七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