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在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背后,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中国高层经济智囊。他们的研究和建言不仅成为经济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更成为普通民众了解和预测经济生活的重要资源。 吴敬琏、周其仁、厉以宁、张培刚、樊纲、张维迎、张五常、林毅夫、杨小凯、陈锡文、茅于轼、陈元这十二位经济学家,他们处于政府与民间的夹层地带,不仅面临公众舆论和官方压力,同时也需要面对内心良知的拷问。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高层经济智囊的?在高层决策和人民利益之间他们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书通过回顾他们的生平、梳理其学术思想的变迁,透射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转接以及经济思潮之流变。其中不乏名噪一时的社会热点以及围绕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农业经济等重点事件的各种思想的交
......
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批判精神的学者! 《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一本振聋发聩、敢想敢说的书! 刘胜军是近年崛起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中极为突出的一位。他思想敏锐、观点独到、见解深刻、文笔洗练,且率真直言。这部文集荟集了他的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文章,迅速、即时、深刻和尖锐地直击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理性分析、现实评论和改革呼喊。这本书目光犀利,立场鲜明,敢想敢说。因此突破了对改革的常规认识,使人振聋发聩。
《崛起的足迹》丛书力图真实、客观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剖析各领域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取向。丛书共10卷,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各部(所)长担任主编。这套丛书不仅是一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画卷,更能对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介绍了外贸体制改革;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成就与经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区域开放和特殊经济区;中国的对外投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中国的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等内容。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产权变革背景下的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并以中国铁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讨论了国有企业集团产生、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出路,包括国有企业集团的生产与历史沿革、中国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必然性和制度创新的合理性、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以及中国铁路企业集团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等问题。 本书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以及对行业政策的制定、解决企业的有关管理问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汲取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精华、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国经济改革前1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转轨的策略原则,全面讨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问题,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1998年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2009年入选“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今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全新出版。
全书共7章,包括我国自贸区发展的背景、自贸区的国内经验与全球借鉴、实物期权视角下的自贸区制度创新研究、上海自贸区1.0时代、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2.0时代、七大自贸区的3.0时代、自贸区战略的未来设定与展望等内容。全书完整记录了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及探索,集中体现了我国自贸区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涵盖了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事项以及自贸区战略的未来展望。该书理论与实践并重,可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和实践的参考书。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改革的逻辑》内容介绍: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 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在《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改革的逻辑》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各个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
从孟庆龙到唐骏到作者自己,乃至延伸到更大意义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年轻一代,中国经济的年代一代,老国企人的下一代工,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正好形成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老中青三代人共同思考、回顾的格局。 每一项纪录英雄事迹的背后肯定有一群英雄的团队,《孟庆龙与国企制胜》就是在许许多多人的关心、协助下才得以付梓的。 《孟庆龙与国企制胜》一书不仅是一本通常意义的商业管理书籍,里面也渗透了笔者关于提升中国国企案例、改革中国式MBA教育、提炼中国经济崛起观点的学习思想,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前辈、产业同行、新闻媒体的观点、言论及数据资料,笔者尽可能地注明了出处,尽可能地将比较规范的学术引用带商业管理书籍领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解决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的关键。然而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只有解决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深化企业改革这三个互相依存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够由口号变成现实。本书作者陈清泰同志既曾长期担任企业主管,又有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经验,还有多年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素养,所以他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总能贴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引起多方有识之士的共鸣,让企业家、创新者受到鼓舞,使决策者认识到责任。他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这些意见有时并不“中听”,但切中时弊,发人思考。读者还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呼吁构建一个激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的急迫之情。
本书在全面梳理20多年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中国范式。通过大规模调查样本数据.对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内部人持股、职工身份转换等中国特色进行了描绘。本书还独创性地提出了改制企业公司治理转型的概念及其基本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政府与改制企业之间的关系、控制权转移和多股东共治、内部人持股和内部人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本书也对中国范式的未来走向作出了判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一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年来,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让改革者心里有了数;各地方和企业根据“路线图”制订“施工图”,初步形成的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样本,也让我们心里有了底——上海国资委:简政放权,分类管理;江西国资委:放管结合,多措并举;山东国资委:聚焦市场化,发力供给侧;广东国资委:稳步推进,兼顾活力与控制力;重庆国资委:“加”“减”之间促改革;中国兵装集团:探索军工企业的改革密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有进有退,有收有放;招商局集团:市场化增添新引擎;中国诚通集团:打造资本运营平台;首旅集团:放管结合,有破有立;物产中大集团:“混改”激发新动力;福建电子信息集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