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中国经济总体走势健康,现代新型工业正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存在高投入、低产出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困扰。面对喜悦与紧迫交织,挑战与机遇相随的现实,消解产业发展障碍,推进中国工业设计整体的发展,是我们工业设计界人士共同肩负的任务。 本书收录的作品,以掠影的方式反映了中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工业设计从来群体,用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对大赛主张和倡导的呼应。 我们希望《作品集》能够得到域内外关心工业设计事业的人们的回应与指正,在中国工业设计未来的创新之路上互相促进,期以共勉。
《亲历西部大开发(甘肃卷)》以“综述”开篇,总述甘肃15年的建设成就。所征集的各篇,全面地体现建设者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系统地回顾和梳理西部大开发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巨变,既为历史留下生动鲜活的第壹手史料,又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探索实践、突出成果和宝贵经验。文末附“大事记”,收录了甘肃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对正文叙述的补充。
本书通过对我国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与经济贫困原因的实证分析,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问题。作者提出了“生态购买”利益驱动机制和“林草生态私有”经济制度等政策建议,主张通过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实现植被、地表水、地下水的“三赢”而非完全依赖工程措施。作者在干旱地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创造性成果。
本书以国家两个科技攻关——“中国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模式与途径研究”、“东西部联合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与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有机地将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开放发展和区域创新跃迁三个板块的十大理论应用到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实践中,系统地分析了当前科技合作现状,在手调查资料基础上展望了合作前景,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东西部科技合作的理论依据、操作模式和推进措施。 本书可供全国各级科技工作者及管理部门人员、科研院所相关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东西部科技合作参与人员阅读参考。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