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中国西北发展报告》(西北蓝皮书)是由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长期从事中国西北地区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撰写,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题研究报告。从2012年起每年一部,由西北各省区轮流主编。《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4)》是“西北蓝皮书”的第三部,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张进海等)主编。 《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4)》在篇章结构上分为总报告、综合篇、评价篇、专题篇、开放篇、特色篇、区域篇等七个部分。 总报告以“黄河文明与中国梦”为题,分析了我国历史上东西部地区关系及其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对西北地区发展的影响,阐释了西北地区在实现中国梦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党的十八大
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东西差距越拉越大的一个重要根源。中西部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体制上的惯性,再加上现实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环境等因素,中西部地区发展民营经济要远比东部难得多!要推动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对中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经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理由,本书特选《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为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能够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中西部经济振兴,缩小东西部差距有所裨益。
在“充足性、公平性、率性效”三原则的指导下,对新世纪以来的教育经费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教育经费的构成及特点、发展概况,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教育投入的个人收益率(人力资本发展)和社会收益率(
本书共分三个篇章。 成就篇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历史维度和水平维度系统总结云南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和发展水平,凝练概括云南科技主要特色、经验做法,在与部分西部省份对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问题与不足,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云南科技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可预见的发展方向,绘制发展蓝图。战略篇分析融入和服务 战略中科技创新的地位作用,研究 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布局与举措,为云南科技创新提供经验启示,紧扣云南“三个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科技创新的支撑重点和突破口,从战略层面提出云南省科技创新的思路定位、重大布局和策略建议。规划篇从 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入手,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需求。开展 外技术预见文献调研,对云南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科技风险等做出预判。总结与反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