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产业空间布局与转移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界的前沿理论问题,如何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科学发展是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效率与布局》以探寻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旨,以欠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文献回顾→现实问题描述→理论框架构建→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技术路径,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动力机制和效率。在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基础上,在微观层次构建异质性企业空间布局和转移的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在考虑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不同动机基础上,形成“推拉”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评判指标体系;计算了西部地区省市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指数,并将其值划
本书在现有关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模式。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提出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互动开发模式。 2. 研究方法使用合理。 3. 本书探索了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发展模式。 4. 本书的研究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西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立西部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确保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实现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人群。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包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贫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认为贫困因人力资本投资匮乏,认为“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还是认为循环积累导致贫穷,似乎所有理论的终实现都指向一国政府的价值判断与执政能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尤其是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世界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黄河文明足中华文明的主体,黄河足黄河文明的载体。 黄河文明的衰落,足华夏儿女的悲哀! 黄河文明的复必,足中国儿千年亘古不变的上题。 足中国大西洋、太平洋国际走廊的复兴。 足中国贯穿东部、中部、西部命脉的复兴。 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重大战略的复兴。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紧扣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阐述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科技与制度创新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外开放问题、社会人文环境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对各个问题的论证,都力求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与民族地区的问题及民族问题的分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相互关系这个主题,而且始终注意了把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该书由海涛的博士学位论文《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分析》发展而来。该书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西部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命题是学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从历史背景来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关键时刻,改革重点和民营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引起了学界的重新思考。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将走向何方?如何处理民营经济组织和国营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些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2)从西部地区的空间特征来看,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是客观现实的分析前提。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社会文化多元性、经济发展基础较差,这些因素制约着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的发展,也是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因素,促进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组织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是学界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改革的实践,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弥补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长效机制研究之不足部分,即对短期性的需求政策如国债、转移支付、财政投资研究得多,而对长远性、战略性的供给政策如增强西部地区长久发展的融资政策、产业政策和立法政策研究得少,《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部地区发展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二是对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是:本研究的角度新颖,不是就西部大开
西部大开发政策是对西部地区实行一种倾斜和优惠的政策。这种倾斜和优惠政策初的实施效应是明显的,由于政策持续实施的效应是递减的,所以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由政策倾斜向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布局转变。 本书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前后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的政策效应评价和经验总结,推进从政策倾斜到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则,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内外条件和合理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力政策、立法政策以及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书中所提出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吸收国内
资源转换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资源转换没有像资源配置那样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尤其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这种资源富集而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资源的有效转换比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显紧迫。基于这种认识,作者以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现状为背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优势理论,来建构资源转换理论框架,并据此对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第1章 导论;第2章 经济学中的优势理论;第3章 资源优势转换新论;第4章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发展反差分析;第5章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路径分析。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全书的主要观点聚焦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重点加大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摆脱贫困、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首次论证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体现区域内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特点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三式二型”开发方案;并针对地区经济增长与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改善并不能自然或自发结合的基本现实,系统构思倾斜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出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想,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转变,有效地提高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提供既具有理论创新性,又具有实践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本书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考察,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宏观和微观分析,以及与东、中部地区的比较,剖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了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及合理利用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西部”是指中国西部的十个省市,包括新疆、西藏、贵州、甘肃、宁夏、陕西、云南、 青海 、四川、重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重庆于1997年3月14日设立直辖市,因此在此之前的部分的统计资料如果在统计年鉴中无法获得,由与四川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
作者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失衡预警机制与社会稳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思路。书稿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发展失衡、社会预警机制以及区域中长期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书稿深化了经济学中关于"均衡发展理论"的探讨,丰富了发展经济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充实了民族学中关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内容,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扩大了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参与、基层政治文明、区域自治的研究范围,为区域自治、社会控制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书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书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