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书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的相关理论;经济作物产业链的纵向价值转移、分工协调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运行机理;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合理性等问题,本书还研究了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中药材产业与棉花产业的种植结构、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利用区位熵、集中系数、综合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以及DEA方法,进行了案例实践研究,分析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瓶颈及竞争力优势,提出了各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过程中的水利和土地问题,所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受到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的重视。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国际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使用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传统宏观调控作用已经不大,必须有重大针对性改革以及发展战略举措,而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土地资产,增加8亿农村户籍人口收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好的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使土地价值化、资产化,通过调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增加土地资产。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对国外调水经验、国内热议的几种调水设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水的成本与风险
西部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片广袤大地上,聚居着三亿多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蕴藏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对于西部,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曾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6个年头,西部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一家研究所工作。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的号召,我所在的部门整体搬迁到西安。从大上海到西部古城,我领略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质朴厚重的民风社情、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感受到了西部民生多艰的一面。那时我常想,我们这代人能为西部做些什么?然而身处那个特殊的年代,虽有报效祖国之心,也只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书以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为研究主题,首先从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教育入手,分析教育机会分配和获得对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其次,在西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本分布的现实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获得、职业选择、职位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再次,用代际职业流动的实际数据和案例,说明人力资本水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西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制约;*后提出扩大受教育机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农村青年的职业选择和流动能力的政策建议。
本书采用精选的国际案例,从此较的角度透视西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重在启发,反对照搬。在研究过程中,使作者深感震撼的是国际案例中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例如,跨越式发展一定要有优良的法制环境,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三者才能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宏伟工程。这些道理表面上已经成为共识,但并人人能从挑战,甚至从危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联系国际案例来理解,就成为栩栩如生的训诫。如果站在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决策者的角度,这些道理就会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达到一种“饱经风霜”的感悟。西部跨越式发展,历史任务重,现实性强,跨度大,无论笔者努力如何,难免挂一漏万。由于西部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只能展现一个时点的剖面。
西部大工发是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旨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整合区际经济利益关系,以达到全国区瑾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书关于东西部经济合作问题的探讨,是在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近两年的背景下展开的,试图通过东、西部经济联合和合作,发挥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体制上的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东部地区应有的贡献;同时,东部地区通过东西部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利用西部开发的各种条件和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和壮大自己,取得更快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一本仅仅探讨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著作,同时也概括、探讨了东西部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因而是一本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证研究的论著。
投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系统。它是投资者面临的所有外部条件,是投资意向的基本前提,是投资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的重要因素。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的安全及效益。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强区域内部的凝聚力,激励经济主体创业,扩大对区外投资者和资源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 该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2003年度课题“改善西部大开发投资环境分析”的研究成果。全书从西部投资环境概述、西部投资政策环境、西部投资政务环境、西部融资环境、西部投资市场环境等方面对西部投资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唤起更多人关心西部投资环境的建设。
本书是关于油气资源开发与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总结。书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矿权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分析工具,系统论证并检验了“油气资源开发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假说。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诅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对油气资源禀赋、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演绎,提出了基于油气资源开发视角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书共7章,从基础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而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逻辑和政策思路,对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还包括4个案例,分别是关于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陕西、新疆、青海、四川4个省区油气资
本书是西南财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经济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子项目资助课题。本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之上,研究发展产业集群与促进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并就这一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供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对区域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讨论了区域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的评价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本质的看;还包括对产业集群概念、竞争优势、特征、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及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研究如保发展产业集群来提高西部地区的竞争力。
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所谓动态,是指小康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康标准也会不断提高。以我国人均GDP为例,从2000年的800美元到2020年的3000美元左右,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标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未来的小康标准还会提高。所谓相对,是指相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一定时期里,通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居于前列,就可以说达到了小康。
进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步骤,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书以新兴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分析时代特色入手,针对当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矛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西部大开发的客观规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条新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切实推动西部和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改革的实践,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弥补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长效机制研究之不足部分,即对短期性的需求政策如国债、转移支付、财政投资研究得多,而对长远性、战略性的供给政策如增强西部地区长久发展的融资政策、产业政策和立法政策研究得少,《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部地区发展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二是对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是:本研究的角度新颖,不是就西部大开
本书是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第二阶段的终研究成果。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长期从事西部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宏观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从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未来5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总体开发战略等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在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国内个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和
本书是笔者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批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及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我国及西部林业投资状况和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01-JA790069)的终成果。 本书作者通过实地的考察,基本摸清了西部生态危机的成因机制以及西部经济状况。通过比较全面的历史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的分析所获得的诸多结论不仅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还对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失衡预警机制与社会稳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思路。书稿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发展失衡、社会预警机制以及区域中长期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书稿深化了经济学中关于"均衡发展理论"的探讨,丰富了发展经济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充实了民族学中关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内容,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扩大了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参与、基层政治文明、区域自治的研究范围,为区域自治、社会控制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书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书稿以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已经10年了,到了总结经验的时候。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首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实施十年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柳建文博士的这部著作,就是力图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他从西部地区本身的特点出发,提出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政策绩效的标准,以此为基础,分析西部开发的得失,并着重指出了该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适度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差距不仅对国民经济产生危害,而且影响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对于大国来说,地区发展问题在国家战略中十分重要。为了克服市场机制在解决地区间资源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局限性,政府需要制定和实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东西部地区利用FDI的水平严重不平衡。本书是对FDI与西部经济增长关系的系统研究。通过分析FDI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FDI与西部贸易、就业等领域的关系,探讨了FDI对中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西部的区位特征和产业特征出发,讨论了西部地区吸引FDI的特点,以及制约 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并对中国各省区外商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 本书通过立足西部,系统地研究FDI对西部经济的影响以及制约FDI流入西部的种种因素,力求为认识西部地区利用FDI的作用,以及增强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力方面提供决策依据。全书的几个主要章节都由实证研究构成,对各方面问题的分析都是在中国不同区域的比较中展开的。丰富的实证研究和区域比较分析成为本书的突
本书以发展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金融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巴西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与资金渠道的关系、资金渠道现状以及资金渠道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拓展西部资金渠道模式中的政策性资金渠道与商业性资金渠道及二者的创新式嫁接,并创造性地探讨了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对西部资金渠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具体思路。
2014年1月,西北大学组建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着手围绕“丝绸之路”展开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此背景下,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和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联合承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选择与陕西对策”研讨会于2014年1月18日在西安顺利召开,与会专家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内外背景、沿线地区发展形势、整体战略选择、陕西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陕西的定位与发展路径等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并取得丰硕成果,代表性观点与见解汇编为本论文集。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