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本书站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迈向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高度,以中国特有的 道 思维,在问道乡野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蕴含着中国式未来的乡村价值和使命。全书以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 三农 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国家层面决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通过生活方式的柔性革命和 手工 心 的新产业革命,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本书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为主题,综合运用理论 案例的方式,将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方法、模式等进行解构,为乡村振兴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政府和企业在农业发展发面提供战略抓手。全书包括五篇,开篇讲述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大局观,包括战略抓手和困局、误区等;上篇详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政府、企业双轮驱动时代,包括这个与时俱进时代的特色、 战略三部曲及两大战略等;中篇主题是政府主导的品牌战略大戏,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但如何寻根、塑魂和传播却有规律可循, 六个必须 为品牌建设应遵循之意;下篇重点讲述联合体企业品牌,包括企业组建路径、模式、关键选择、价值动能、产品逻辑和价值传播,有规律也有方法,有理论更有案例解析,层层解构;续篇介绍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可持续性
本书从市场环境、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物流技术、质量标准、品牌塑造等多维度全面阐述农产品营销。本书侧重实务指导,采用较多的图表和农产品营销案例进行解读;立足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农产品营销意识、品牌意识,并为读者提供多种思路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以及挖掘。此外,本书还结合时代背景,融入移动互联的概念,对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进行讲解。书中结合实践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引导读者思考与讨论。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阅读参考。
企业是种植水稻还是做稻米加工? 养殖企业要转型做食品加工吗? 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怎么办? 团队越来越难带怎么办? 企业传给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 农业产业非常复杂,农业企业数量众多。如何抓住行业发展机会?如何管好农业企业? 本书作者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和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工作,他从自己学官产的独特经历出发,结合亲自跟进的数百家农业企业管理案例,为农业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解决方案。全书立足农业,着眼未来,聚焦成长,通过剖析农业产业的发展机会,明确农业企业的利润来源,分享企业家带领团队的方法,深入探讨企业的进化历程,揭示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奥秘。
本书主要关注农村集体和乡村振兴问题,从北京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定位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北京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对北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案例剖析和实证研究。对京郊山区的搬迁农户进行了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提高这些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根据乡村闲置宅基地现状对乡村未使用的宅基地进行了开发和再利用的分析;还对北京市与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村集体的改革进行探索,包括产权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和组织形式转变等方面,为北京乃至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此外,收集并整理了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为北京市的农村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篇:理论回顾与发展概况。主要对战略管理和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篇: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不仅对潜江小龙虾产业和盱眙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进行案例研究,而且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蕲春蕲艾产业、随州香菇产业、红安红薯产业、浠水蛋鸡产业、赣南脐橙产业等进行案例分析。第三篇: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传播策略研究。不仅对区域品牌建设进行研究,而且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对潜江龙虾、蕲春蕲艾、随州香菇、赣南脐橙等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篇:促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和思想进行梳理,总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微观层面对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结论,这是中国农业继续发展的出路与方向。本书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原因和必然性,探讨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论证了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我国龙头企业领导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本书以龙头企业管理实践案例为基础,充分吸纳教练组在龙头企业领导力培训中的有益经验,运用领导力基本理论,多维度总结、剖析了龙头企业领导者在自我认知、战略思维、高管团队、创新变革、营销策略、逆境应对和企业传承等方面的现状,进而提出了龙头企业领导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针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战略和政策的研究成果汇总。本书选择了金融支持农业、金融支持农村工业、金融支持农村服务业、银行业支农、金融科技支农、保险业支农等方面共13个专题开展研究。这些议题不仅是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在未来也是具有重要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的剖析,检查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发展概述(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第二章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互动关联;第三章 乡村振兴下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以A农村为例;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第二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体途径(第一章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第二章 红色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第三章 政府职能发挥助推乡村振兴)。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第一章 四川地区案例分析;第二章 其他地区案例分析)。
《第三次农业革命》共分12章,在总述了农民之于农业的重要性的同时,对比了现行具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型农业模式,也对当前人们关于农药、杀虫剂、有机农业、动物福利等的片面主观认识进行了反驳。 《第三次农业革命》的现实背景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到来之际的法国。此时,法国奋力走在发展的前列,探索着没有前车之鉴的探索道路,随时可能犯错;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思潮,随时可能激化乃至完全撕裂社会矛盾。文中详尽地介绍、比对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变革确实是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助推手,但是农业革命似乎不该以技术的革新作为重点。文中还深刻讨论了一些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矛盾问题,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农药问题、有机食品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满足世界人口的农
本书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域下,系统探究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模式。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本书对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评估,深入剖析了智慧农业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农业生产交易费用等多重路径,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显著促进作用及其内在机理。同时,本书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广泛汲取了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深刻揭示了其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及成因。基于此,本书提出了加大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强化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加强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旨在为中国智慧
《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 □0□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 为交流平台,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主题,深度阐述了在党的十九届五□□□和□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化的实践与思考。现将论坛论文汇编成书,以飨读者。书中文章代表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见解,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本书基于 三螺旋 理论,从 三边网络 和 混合组织 视角探究地方高校县城办学与乡村振兴耦合演进的现状及特征,对耦合演进的 研究院 模式、 学院 模式、 实践基地 模式的运行状况、贡献度、支持度以及实施效果等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调查数据、典型案例和访谈资料提炼出各模式的实践经验,探究其耦合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 推拉 动力机制。为地方高校、县域政府以及乡村产业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促进三方的协调发展和实现耦合演进成效的 螺旋上升 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食品报社联合开展了 2022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征集 活动,旨在总结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路径,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本书内容就是从征集到的近百个案例中精选出来的,共36篇文章,涉及乡村种植业、养殖业、文旅、食品加工、区域品牌建设、电商等,涵盖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多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实践性。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特种茶产区、产茶大省,茶叶种类、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本书对2020 2021年福建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福建茶产区及茶产区分区的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福建茶叶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还从海关、标准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专题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此外,本书还收录了2020 2021年中,福建主要茶业会展及茶事活动、福建茶科研项目、茶产业相关标准等。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不仅可作为茶界的实用工具书,还是相关研究机构、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爱好者了解福建茶产业的重要文献。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为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因此,福建白茶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白茶的发展史。在计划经济年代的1950年-1969年,福建白茶由中茶福建公司统购统销。本书以中茶福建公司详实客观的历史史料证据,通过中茶福建公司与白茶主产区福鼎、建阳、松溪、政和及闽东、闽北地区白茶的生产、采购、销售及工艺技术改进等的介绍,展现中国白茶二十年的发展史实。
韩俊主编的《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四篇。篇包括到第三章,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对策;第二篇包括第四到第六章,主要分析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篇包括第七到第十章,着重分析主要国家农业发展潜力及投资战略;第四篇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八章,主要阐述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及政策措施。 粮食问题牵涉面广,本书重点研究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农业“走出去”战略这两个问题,并对玉米这一敏感的粮食品种进行了分析。本书的主要结论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应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中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