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 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 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最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新民主主
本书依据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发展阶段性分为以下三篇:(1)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1937年7月~1939年10月)的经济;(2)相持阶段根据地经济政策逐步完善时期(1939年10月~1943年8月)的经济;(3)战略反攻时期(1943年9月~1945年8月)的经济。分析论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义经济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分析论述了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完善和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及其重大的历史作用。指出,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期工业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地区八府一州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经济区的早期工业化,即在1850年前3个世纪内江南工业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点,补充了中国经济史中这一时段研究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始于北京、经蒙古至俄国圣彼得堡的商路,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 作者将这条商路置于欧亚大陆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背景下,对其兴衰及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作了细致的考察与全景式的描述,并和读者一起展望和期待它在21世纪中国崛起的年代的复活。
《清實錄經濟史資料》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组織编輯的一部大型經濟史資料彙編。本次出版的是輯,分為《農業編》、《商業手工業編》、《國家財政編》三個系列,收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至嘉慶朝經濟的全部資料。其中《農業编》一九八九年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訂。 《清實錄》是重要的清史文獻,連同《宣統政紀》在内,全書共四千四百三十三卷(不包括卷首四十二卷),卷帙浩繁,内容翔實,全面記錄了有清一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動。所收史料,大多來自官方檔案,舉凡一國大政,靡不備錄,為研究清代歷史所必備。它是一部编年體史書,按年代、事件,逐日分條記載,在有關軍事、外交、用人行政等内容具體、時間地點明確的事件的記載方面較為清楚,檢索比較容易。而社會經濟方
本书所收词目,凡属一词多义者,按123序列分项叙述;一义中需要再分项的,用(1)(2)分述。本辞典使用简体字,个别地方使用当时、当地专用字。凡在可能产生歧义时,酌用繁体字或异体字。五、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般使用旧纪年并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使用公元纪年。六、人物词目,着重记述其与盐业有关的内容,余从略。七、地名词目,主要记述该地与盐业有关的内容,余从略。释文中的古地名,酌情括注今地名。
东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东南亚不是走在最前列,但东南亚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与策略。东南亚人以敏锐的反应力和竞争精神,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本、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能力,充分拓展区域经济合作,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远见卓识。 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东南亚各国经济和中国经济互补性强,与中国国情具有相似点。而且东南亚地区是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地区,与中国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在扩大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立于
一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以社会调查之科学方法,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汇聚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展现了一个时代——民国时期的社会生存图景。 本书共分五篇:篇《中国农村经济之调查》,著者为燕京大学农村经济学系教授戴乐仁先生(J.B.Tayler),本文是一单行本,华洋义赈会印行。第二篇《芜湖102个田区之经济及社会调查》,著者为金陵大学农林经济学系教授白克先生(J.L.Buck),本文也是一单行小册子,金陵大学农科发行。第三篇《四川峨眉25个田家调查》,著者为成都大学经济系教授布郎博士(H.D.Brown)。第四篇《四川成都平原50个田区之调查》,著者同上。这两篇同在北京经济讨论处所出之《中国经济月刊》卷第十二期及第二卷期登载。第五篇《中国之农村借贷》,著者为许继廉先生,本文在北京社会政治研究会所出之《中国社会政治评论季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专制、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
本书基本按照历史顺序,分七部分对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章对土地国家所有思想这一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思想的主线进行了介绍,提出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契约关系中,国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 使用权关系的总体特征。这一章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书总的分析背景。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西周时期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思想,以及井田制度下的土地使用权共有的思想。 第三章主要着眼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土地所有权私有的观念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其关系产生的影响,结论是尽管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中所有权发挥着控制的作用,但自此中国形成了二元的即土地所有权国有和私有并存的所有权观念。 第四章重点
本书使用了大约一半的篇幅详细报告数据处理工作和计算结果以支持作者的新发现和新观点。当然,这可能只适合那些具有研究兴趣的读者。但是我相信他读者会发本书正文中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不但有高度的可读性,而且有很大的启发性。譬如,为什么荷兰曾经县有欧洲的生产率?为什么在文化上有着深刻纽带关系的中国和日本却在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又为什么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造就了经济强大的美国,而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却造就了范后的墨西哥?
暂时没有内容
暂时没有内容
《中国企业史》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从课题的立项、编撰大纲的审定、样稿的研讨、专家的审读到具体内容的修改和终审定稿等重要编撰环节,都邀请了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和企业家对其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讨,广泛采纳了各方的意见,不断进行了修改提高。因此,《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一部质量较高,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专著。对于人们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我国企业从萌芽雏形到初步建成现代企业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和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企业发展特色、发展规律,以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帮助认识历史上的深刻教训和宝贵经验,在新世纪用新视角把握未来的发展,把握新机遇与挑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时而交锋,时而合作,亦敌亦友,相互成就。这两个学派在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分歧。有时,两个学派的学者对于他们都喜欢的经济学家的看法也不能达成一致。尽管存在着诸多分歧,两个学派在发展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学,在思想斗争的严峻时期反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方面,都起到了成功的作用。同时,两大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凭借着自己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