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书,讲述了人类洞察风险、测量风险、管理风险,从而努力驾驭现在、把握未来的发展史。它勾画了过去450年来人类进步的发展轨迹,让读者看到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步一步从简单地凭直觉行事,发展到通过各种严谨的程序进行决策。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或者金融专业书,而是要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认知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这本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书讲述了一个跨越商业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故事。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从农业的出现到地球变暖,作者从经济的角度编织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商业社会发展史,并揭示了战争、创新和社会变革背后隐藏的经济力量。本书内容主要围绕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人类的市场体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二是讲述了经济的形成发展史以及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关键人物与有趣的故事;三是经济的力量如何塑造与影响世界历史。另外作者还探讨了开放市场的好处和陷阱,以及为什么解决市场失灵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为什么家庭的孩子数量比上一代人少? 为什么街角咖啡馆之间的竞争比社群媒体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激烈? 20 世纪 30 年代,当各国设置贸易和移民壁垒时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的不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 人民 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 人民 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 救世主 的信仰, 救世主 不仅可以直接与 人民 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的木材市场与森林再生的历史著作,通过挖掘各类档案、契约、方志等史料,运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还原了清代横跨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研究了从林地出租、森林种植、木材运输、木材交易、资金融通到贸易纠纷的产业链结构。本书认为,清代长江下游发达的市场有利于木材的生产、贸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带来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使得清代林业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有别于同时代欧洲、日本等地的林业。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看待明清中国的经济历史,也有助于思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维护之间的关系。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以及家庭规模等,均形成了鲜明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书就上述内容以及明王朝的人口政策、人口思想等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不少创新性观点。特别是就学术界研究较少的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多有独到见解,成为本书一个特色。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前半段是中国互联网崛起和BAT发家史,以2010年作为分界作为后半段,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盘子不再是几家独大,业界以为既定的局面开始出现无限新的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记录着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的新十年,是一部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企业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起死回生、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
19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变革导致西欧空前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形成;然而,爱尔兰几乎没有参与这一进程。在北大西洋经济繁荣的同时,1845年至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造成15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逃离爱尔兰。爱尔兰经济为何未能增长,以及 爱尔兰为何挨饿 仍是经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题。 作者认为,饥饿是由饥荒前几十年经济总体不发达造成的。他检验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爱尔兰的落后。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的贫困可以用人口过剩、邪恶的土地制度或英国人的恶意剥削来解释,但他驳斥了这种观点。相反,他认为,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物质资本形成不足 这是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房东和租户之间持续冲突以及爱尔兰经济体制僵化的结果。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一个清晰的时间线。2010年之前,是中国PC互联网崛起和百度、、腾讯三巨头的发家史;2010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业界以为的既定局面开始涌现无限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深度记录了中国互联网行业2010-2020狂飙突进的新十年,是一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人事物或是昙花一现、或是峰回路转、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本书囊括十年间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独具影响力的人物,阅读它们,能让我们站在前浪的肩头,用巨人的眼光,更好地谋划个人与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从公元前3000年到21世纪,从一块泥板上的债务记录到制霸全球的金融巨兽,资本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书中,作者站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耗散结构”两大理论基础上,阐述了资本是如何积累、如何形成的,又投向了什么地方、塑造过哪些文明和霸权:古希腊时期的虚拟金融概念、十字军东征催生了近代银行系统、殖民贸易让欧洲商队遍布全球、战争资本主义护卫英国重组全球产业分工、金融资本如何打造一个个巨型企业、外币结算体系促成全球资本合作、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资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 但是,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需求及其周期规律又导致人类不断陷入危机:古罗马资本文明的陨落、南宋复杂社会的崩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霸权更迭、全球金融危机频发、穷国和富国间壁垒高筑……在日益成熟的全球化体系中
本书是一部关于钱的简史,从“用什么衡量财富”和“什么才有资格被称为钱”谈起,呈现了利息、杠杆、银行、纸币、债券等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金融要素产生的来龙去脉,其间充满了压力、创新、无奈甚至血腥的斗争。本书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钱,也通过阅读千年以来财富的稀释和保卫之战,启发读者思考在如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如何做出恰当的财富决策,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本书所涉10年是新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本书是作者承担的中国社科院五年规划重点项目。作者以大量翔实珍贵资料,全面反映了1966年-1976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的状况。尽管到处都在 革命 、 造反 、 文攻武卫 、 大批判 ,但在*、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勉力支持下,经济建设仍有进展有成效,科研成果不断 当然,总体上是 革命 严重挫伤了生产力,以致许多行业到了崩溃边缘。书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史家眼光看待这十年,在叙述历程,列举事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其缘由,评价了其得失。是一部有份量的经济史稿。
明、清二朝,广州“一口通商”,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贸易口岸,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地位凸显。 十三行的中国商人,为开拓国际贸易求新求变,独领风骚,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巨。然而,他们一面是皇朝特许的垄断商人,可获高额利润,人称其为“富可敌国”的官商;另一面,他们又深受封建专制与国外黑暗势力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是备受歧视的民商;他们受到严苛的限制,还得承担巨额的苛捐杂税,并且要承担一切经济活动与涉外贸易的风险,以及赔偿其他同行破产给当局与外商带来的损失。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悲剧角色。多次大火,终于让他们在一片毁誉声中最后寂灭。 而他们的后人,也不再有谁重操旧业。 重新认识这批民商的历史价值,破译他们的行为以及心理深层的“密码”,对今日的改革开放不无借
化常常被视为一种当代的现象,但事实 不是那么回事。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就曾制造出大量色彩丰富的棉纺织品,行销日本,远至欧洲。作者详述了棉花的影响,包括它在上个千年伊始在印度和中国的兴盛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 纺织业兴起早期所扮演的角色。乔吉奥·列略著的这本《棉的全球史》以引人入胜、见解深刻的故事,讲述了棉纺织技术如何首先从印度传到中国,在那之后再传到欧洲。这一叙述阐释了中印两个古代大国对欧洲 终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