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热门的话题。它虽然是个外来概念,但其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在本书中,作者沿着文化的脉络,结合其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对情商做出新的解释:首先肯定了“情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进而细化到商业活动中,人们必须有能力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义。作者揭示了情商的两条运作规则——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这两条规则渗入人的意识,支配人的心态和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均可见其作用的轨迹。这本书追古抚今,包罗宏富,可谓“大文化”“泛管理”。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必然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不同的启发和共鸣,从而促进读者依照情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的余杭,是在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的背景下,从2000 年开始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城郊大型复合社区。经过开发商、设计师、居民和社区营造者20年的耕耘,这里从城郊乡村发展为一个功能齐备,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田园新城。 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规划构想和实践精神是良渚文化村在中国当代新城建设的图谱中的不同凡响之处。这本书希望通过对良渚文化村这一案例的梳理和研究,探讨其中的普遍性经验,同时,呼吁一种不被当下的功利性所操纵的乌托邦精神,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探讨城市和社区长效发展的制度建设。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综合性、客观性以及动态地给出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排名与分析,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本年度报告分为两部分:部分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第二部分是区域创新能力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分析。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辑)最近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小三线建设系20世纪60-8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依靠地方自筹资金,以战备为中心、以地方军工和工业交通设施为主的全国性经济建设战略。时至1985年鼎盛时期,拥有229家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达到25.65万人,工业总产值17.2亿元。作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此书包括特稿、专题研究、手稿、口述史和回忆录、档案整理和研究、译稿和学术动态等栏目,全面介绍小三线建设的新研究成果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尤其注重公布有关档案资料、口述史和未刊手稿资料。在全面介绍有关信息的同时,该
中国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现在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沿着邓小平指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表现出的周期性。但不同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表现不同,如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周期就有很大的区别,而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影响城市发展的周期的原因也不同。西方学者对城市发展周期虽然有研究,但主要是以工业时代欧美城市为研究对象,而中国学者则少有人对此展开研究,更谈不上理论的探讨。本文以中国城市发展史为对象,就此进行分析。
《互生经济学》是我对互生经济模式长期摸索后写成的,希望能够适合企业应用,为企业解决经营问题,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老百姓解决后顾之忧,为政府分忧解难。
《资源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以抗战时期为核心的考察》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资源委员会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和绩效,揭示了该机构民主决策过程和运作模式。论文还探索了企业资金的筹措方式和人事制度的特征以及在当时政治环境下,上下左右的关系网络。资源委员会及其所属企业汇集了大批科技英才,这在中国工业化史上开风气之先。本论文评述了这些科技精英对推动中国近代化所付出的辛劳及作出的重大贡献。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作者就是听我讲授新经济地理学的批学生之一。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不变(递减)和完全竞争不同,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是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近5年来,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政策研究论文的汇总。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就目前药物经济学在医药卫生政策制定方面展开讨论,内容包括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定价与招采、临床合理用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政管理、罕见病与孤儿药等;下篇主要包括药物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实证案例。
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
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途,才能够转化成为的力量。而当知识仍然充塞着教育的全部,占据着教育的中心之时,智慧便只能被驱赶或冷落在边缘,或许偶尔成为教育者口中的目标与心中的梦想,却无法通过实践内化到受教育者的生命之中,成为每个人的生命内涵。在教育中,每一个人皆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那么,教育如何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为思维而教》试图围绕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从课程与课堂、教师与学生等不同的维度,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