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病例分析帮助医学生及临床医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解决其遇到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问题。病例分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自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临床决策、口头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本书也是《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方法(0版)》(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10th edition)的重要补充图书,是临床医生、药师、医学生的优质培训教材。 本书涵盖157个临床真实病例,并根据病例难易程度分为3个等级,每个病例结构包括学习目标、病例介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学任务、临床要点等,其中病例介绍从主诉到诊断都给予了详细阐述,便于学生从细致入微的病例介绍中发现现存或潜在的药物治疗相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集中讨论、自我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并解决问题
本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有关专家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一部系列出版物,包括“新旧动能转换”“年度聚集”“新区篇”“新城篇”和“案例”几大部分,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地报告我国新城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专著,内容独特,数据翔实,文字通顺,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8)/改革开放研究丛书》在第一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做了深入的分析。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依据中国改革实践,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叙述了其历史进程。第二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第三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1985~1992年)”,第四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3~2000年)”,第五章为“市场取向改革的制度完善阶段(2001~2011年)”,第六章为“以市场取向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2018年)”。这五章是全书的主体,约占全书篇幅的七分之五。其中第六章就约占七分之二。这是基于第六章所叙述的改革历史过程的特点做出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过一个精辟概括。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2011)(增订本)(套装共2册)》包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特征、党的早期纲领中的经济思想、马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中国国民党靠前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表述的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等。
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迎接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本书以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化研究和探讨。本书阐述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路径,根据实际情况就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分割与绿色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环境规制与绿色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绿色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人力资本与绿色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最后,讨论了中国绿色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书主旨鲜明、构思严谨、知识体系完善,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作了一篇很长的序,主要是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25年的宏观历程、共识、研究范式、方法逻辑以及政策取向作了梳理和分析。书中选取了我从20世纪90年代到2022年以来的宏观论文,展示出每个历史时期亲历者的角度、思考和知识水平。通过这些论文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考方式和共识的内容。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为“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从1998年发表的大调整开始,一直讨论到2022年发表的绿色转型,将中国大的历史阶段和叙事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为“冲击与波动”,讨论中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和加入全球化后的分析,中国经济开始不断受到外部冲击,引起经济的波动,1997年亚洲金
《2016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报告》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第四本年度报告。《2016中国花卉产业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突出反映了我国2015年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我国花卉产业的前景做了展望。 报告分全国篇、专题篇、地方篇和典型篇部分。全国篇,论述了我国花卉产业概况、花卉生产经营、市场流通、花卉展览、科技教育、社会化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政策法规等八个方面的情况;专题篇,介绍了我国花卉协会14个分支机构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地方篇,详细介绍了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典型篇,为7个花卉重点产区的经验介绍。
评估和测评政策如何为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更有效地协调?各国越来越多地使用一系列技术进行学生测评、教师考核、学校评估、学校领导考核和教育系统评估。然而,评估和测评政策的实施经常面临困难,其原因可能包括政策设计不当,缺乏对意外后果的分析,学校负责人实施评估程序的能力不足,评估文化缺失,评估结果使用不充分等。 本书为各国提供了国际比较分析和政策建议,说明如何将评估和测评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公平和效率。本书的基础是对28个国家(地区)的教育评估和测评政策所进行的为期三年的重大评估,即《OECD关于改善学校成果的评估和测评框架的评论》。本书同时也分析了不同评估和测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就如何在政策和实践中结合评估和测评结果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