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边界》是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赵宏教授的法律随笔,以近年的时事新闻引入,普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对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法律说到底,真正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行政法作为"小刑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给孩子起名"韦我独尊"是否寻衅滋事?能否通过穿衣立法,以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网暴事件背后的平台是否有责任等。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从行政法视角切入普法,是法治科普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权力的边界,就是个人自由的边界。
本书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弗里德利希 冯 哈耶克历经17年的思考而分别于1973年、1976年和1979年发表的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这部重要著作大体上依据 法律、立法与自由 这个总标题所关涉的庞大主题而相应地被分成三卷:卷为 规则与秩序 ,第二卷是 社会正义的幻象 ,第三卷则是 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 。哈耶克在这部著作中详尽讨论了法律与立法之间的关系,并阐明了 进化论理性主义 的法治观;他经由法律理论的阐发和建构,终完成了他从社会理论到自由理论再到法律理论这一宏大的自由主义社会哲学体系。 本书是哈耶克历经17年思考创作出的后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其间详尽讨论了法律与立法之间的关系,阐明了 进化论理性主义 的法治观,是他从社会理论到自由理论再到法律理论这一宏大的自由主义社会哲学体系
《刑法学讲义》 全网爆红的 法律男神 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 津津有味 ,读者直呼上头, 根本停不下来 。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法律的悖论》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
《正义的回响》是中国政法大学陈碧教授撰写的法律随笔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每个个案的判决都是法理、事理与情理的平衡。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法条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桩个案中得到回响。陈碧教授结合近几年的热点案件,尤其是女性权益相关的热点案件,从法律中的情理视角解读买妻、性别暴力、、弑母案等20余个热点案件,剖析案件判决中的法治与情理的考量,在讲究逻辑与理性之上,关注民众的常情常感,感受法律的公正与温度,并对 坏人 的辩护权利、律师的职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为什么说总统大选会决定*法院的未来? 被奉为 司法神殿 的美国*法院,是否的确与政治绝缘? 法庭上立场迥异的 对头 ,私下为何是一起看歌剧的莫逆之交? 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司法大案,幕后到底有哪些妥协与博弈? 所有的答案,都在《九人:美国*法院风云》中。图宾延续一贯的严谨写作方法与一流记者的专业水准,以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人物列传,揭开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展现美国司法众神的起与落、对峙与制衡,揭开华盛顿权力玩家的输与赢、争战与博弈。
《法律的悖论》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普法新作。 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常常让我们觉得十分烧脑,一起案件可能推导出相互矛盾的立场,而且这两个立场居然还都 合理?这都是因为法律中存在着似非而是的悖论。法律中充满着悖论,有些是真悖论,有些是假悖论。罗老师在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件,辨析了法律与案件中的盲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走出偏见与独断,接受多元与包容。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法律?作者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等多个思维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如何去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部分:远观的法律,作者将视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远距离的观察着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下,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二部分:法:诗与思,作者从法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诗般美好的法学,跳脱了法学给人的枯燥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作者进行了一场 法理学 与 法哲学 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么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中国需要的是何种法治化,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西域法学拾零,文章是作者访学德国期间的点滴感悟,《萨克森之镜》、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几乎都要受到法律的影响,但法律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法律的影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回应?美国法社会学泰斗劳伦斯 弗里德曼教授撰写的这本《碰撞》就是要解答上述问题。 在劳伦斯 弗里德曼看来,法律制度不是完全自主的,无法独立于社会力量而前进或改变,法律不可能被100%遵守,也不可能被100%违反,一部法律被制定出来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种行动 回应 更多行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法律的遵守、抵制,或者法律出现后的某种后果,都是他所要探讨的法律 影响 。
苏力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北大法学院前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诗歌、修辞学等,其影响早已 出圈 ,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法律学者之一。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笔下的文字具有诗性气质,研究具有史诗旨趣和抱负。本书以札记、笔记的形式,以尼采的笔法,尝试对苏力的学术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解说和评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走近苏力、理解苏力,也启示法律学人如何保持对现实和理论的持续思考。
初入行的年轻律师往往会在工作中犯些错误、走些弯路,也会有 不知何去何从 的迷茫和疑惑。这些情况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年轻律师的成长。基于此,本书作者将自己从事律师工作以及多年带教实习律师的经验整理出来。同时,为便记忆和实践操作,他还把这些经验凝练成100句话,每句话配三两段感悟,变成轻松易读的小册子,放在案头,时不时翻两页,必能起到提醒作用。
。。。
由博西格诺等著的《法律之门》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它不是在本书的主题上故作“权威定论”,而是提出许多开放性的话题留待进一步讨论。《法律之门》不是用线性贯穿的方式写成的,而是提出一系列观点,每一观点都可作为讨论的开端,并导出其他的阅读材料。《法律之门》意在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为此,阅读材料及其编排都是启发式的,它们批判已被接受的思想,提出有关价值的问题,使人窥见法律体系日常运作和历史发展中的艰难选择。某位学者或某个案例的论断与另一位学者或另一个案例所持的不同论断相并列,使本书读起来像一次多层面的对话,而不是一种传统教科书式的独白。每一选材都是讨论的一部分。《法律之门》的编著者将法律视为社会的一种连续过程。法律本身可以用国家权威表述,但其含义和内容却像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一样是可变
新知 新趣 新阅读--追溯法律人共同的文化家园。 法律出版社制作的法律日历已连续出版三年,成为法律人共同的文化IP,获得越来越多法律人的精神认同。 《法韵中华(古代篇)2019》作为法律人专属日历第三年的作品,传承并创新了法律文化日历的品牌。 本次日历的编排,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而是以法律文化的价值理念为纲细分为12个专题:权之威、衡之用、玺之政、印之信、符之验、位之尊、镂之金石、书于简帛、纸本文献、典籍传播、经济命脉、经典流传。 编著者李雪梅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所长,研习法律三十余年,拍摄法律文物二十余年,法学造诣深厚、摄影技术精湛,书中近五百张精美图片甄选于其拍摄珍藏的数万张图片,既有国宝重器,也有民间细故,无一不体现编著者的慧眼巧思,相信能为读者带来一场
这本书是关于法学论文写作思维的书,是六位青年法律人从事法学研究和写作的心得分享。这些心得分享是在北大法学院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的,用特别的场景设定使本书的内容和文字形式有特别的真切感和亲和力。章永乐强调了问题界定和由此而生的好奇心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田雷分享了写作过程中的苦与乐,关键是提供了如何苦中作乐的秘诀;刘晗对法学论文写作中议论和论证的核心技术娓娓道来,倾囊相授;左亦鲁讨论了厚积与薄发的关系,他所说的写作 冰山定律 ,就是多读才能多写;丁晓东分享了法学写作如何跟随热点但又不偏离主线;阎天从比较研究视角,分享了如何处理好海外与本土的研究视野切换。
本书为著名刑法学者刘艳红教授的致辞、作序、后记以及接受的各种采访等的合集,精挑细选集结成册,共计45篇。作者以法律人的坚守和对法治的追求,寄望法学莘莘学子在法律职业人的道路上砥砺求真,担当作为。同时,通过记叙作者20多年来的学术探索之路,也从中折射出了中国法学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刑法学术史和作者个人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每一位法律学人从作者这些极富个人魅力的语言文字之中,都能感受领悟到法律的真谛与内涵。
自2014年以来,作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以精练的句子,配上唯美的图片,阐述哲理性的思想,四年多来,形成了极其厚重的诗句集,在法学界流传甚广,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例言: 世界是一座磁山,别让它搅乱了心中的罗盘。 壶中日月无纷扰,山水江湖有琴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并非历史的产物,而是人建构了他的来历。 本书以图片为素材,以文字为媒介,以思想为灵魂,拈字成诗,意境优美,隽永清新,兼具思想与审美价值,是一部独具风格的文化作品。
戏曲小说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着丰富的人生,即使是神魔荒诞的故事,仍然是人生的一种投影。而每个人在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时,也就是在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所处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艺术作品。 法律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基本规则,人的一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受着法律的规范。法律的理念,法律的规定,作者以及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很自然地会反映到文艺作品中去。同时,文艺作品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观众对于法律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互动的发展演化,是各个民族特有法律文化体系的重要侧面。 本书就是对于中国戏曲小说中这种法律文化现象的解析。既包括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时代的法律现象,也包括当时人们对于法律的普遍看法和态度,以及作品流传过程中读者对于这些法律现象、态度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