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令考》是近百年来首次出版的系统考证中国古代令的力作,是中国、日本学者研究古代令代表性成果的汇集。该书分为29个专题,针对古令探讨中的诸疑义和新问题进行了札实考证,新见迭出,在多个方面有重大学术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出土文献的大发现时代,各种材料层出不穷,其中新出土、新公布的甲骨、金文、战国秦汉简牍资料对法律史学影响尤巨:中国法律起源及演进的特有模式渐趋清晰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早期中国法在构建 、融合族群、治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强大功用被重新认知。在对人类法律文明演进的规律性问题探讨时,上述材料为中国化法学理论的话语建构提供了珍贵例证,中国法律文明独树一帜的价值随之凸显。不过就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而言,尽管令人瞩目的成果不断出现,但是作为 基础、 根本的学术工作,即甲、金、简牍法律资料的全面整理汇纂工作至今仍然缺位,不同类型出土法律文献之间的界限封闭状况比较突出,进而严重影响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 深层次的剖析与 高层次的解读。全书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甲骨文法制
本书以“辑存中国法律史学论文著作目录,服务学界、方便读者”为编写宗旨,按论文目录、图书目录分别编写。书中收入19世纪末至2010年一百年来,在各种中文报刊、论文集上发表的中国法律史论文及公开出版的中国法律史图书目录计24100余条。本书编者力求做到“编目比较齐全、条目分类准确”,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反映法史成果、方便查阅的工具书。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共分四编,收文17篇,研究对象包括法典编纂、刑罚制度、官吏制度、社会阶层、民间法律意识等,其研究文献涉及甲骨金文、玺印、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契约、古代小说,主旨在于通过传统及新发现的古代法律文献,对中国古代法律研究中的新问题及聚集点进行探索研究,以求真实地认识法制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三辑)》对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及法律史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唐明律合编》,清代薛允升编著,共三十卷,是中国历史上部比较系统地对唐律和明律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不仅疏理了唐明两代法律的源渊承递关系,而且对两律相异之处分析疏证,是清代后期重要的法律学文献,对近现代中国法律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民间规约及其在古代法律秩序中的地位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通过分析古代法律的特点,探讨了古代民间组织研究中的疑义,阐明了作者在乡规民约、民间法与民间规约之间选择使用民间规约的理由,并通过丰富的史料,对于历史上各种民间规约的具体形态进行了分类论列。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民间规约的性质:民间性、自治性、成文性、地方性的含义,民间规约的作用,及其在古代法律秩序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晚清军事法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法律史的里程碑,它不仅在时序上是中国传统军事法通往近代军事法的一条必经之路,而且,在其发展变化的期间,带动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的重大变化,涉及此后数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变动在中国的转型时期,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晚清的世界里搜索到当前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源头。因此展现其变化轨迹及特点,总结其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其历史局限性,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对当代的军事立法具有相当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本书是已故著名法学家王伯琦先生的著作合集,分上下两部。上部为1956年出版的《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下部辑录王启中先生整理的乃父散篇遗作。全书立足于中西文化交汇时代的背景,着力体认中国法制之路“左右为难”的困顿局面,于窥探、剖析二十世纪西方法学思潮,爬梳、反省中国固有礼教文化之间,谋求解决之道,而力陈独立人格观念的建立和概念逻辑体系的维护。先生论学,则勾连古今、会通中外:先生为文,则理论渊厚、概念清晰。而更能杵动历史之弦、打动后人的,还是基于中西文化分梳而流淌于笔端的文化自觉,一种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文化自觉。 本书适合从事法学理论和制度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使用,同时相信它对致力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研究二十世纪中西思想的学者也有参考价值。
主权、国家、道德、共和、民主、宪法……这些构成政治生活和政治语言的核心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在重大的政治变革时期,它们的含义都会发生重要的变迁。在美国革命和立宪时期激烈的政治论争当中,上述概念都被重铸,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国政治用语。本书所收录的一系列学者的文章,分别对上述概念的含义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剖析,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变化的方式,以及政治概念变迁与政治变革之间的诸种关系。
本书以大量一手的档案资料和外文报刊资料为基础,对上海英租界巡捕房最初十年的历史进行了仔细梳理,叙述和分析了上海英租界巡捕房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它在租界体制中的地位、其内部管理制度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在租界中行使职权等问题。
史料辑选,首先所选的材料要真实、可靠,有价值,可读性强;其次成书后要容易查阅、参考,这就是本书辑选的原则。全书编成六章和两个附件;清代浙东契约编在一到六章,附件一为清结束后浙东各地契约和少量有比照价值的清代山西省契约,附件二以清代浙东名人信札和手抄稿为主,如此组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