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政国家和给付行政的兴起,授益行政行为日益成为行政行为的重要内容,我国行政法学界缺乏对授益行政行为的研究和探讨。所谓授益行政行为是指深入行政主体所作的能够给相对人带来直接利益的所有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保障行为、行政许可证行为、助成性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奖励行为和部分行政合同行为等。本书试图梳理授益行政行为中的行政许可、行政给付和行政奖励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存在的缺失,试图对我国行政授益行为进行建构。
本书运用比较分析尤其是个案分析方法,在深入分析自然灾害的法律特性、防灾减灾法理的基础上,对防灾减灾的法律价值、国家行为意义、灾区和灾民的特征、赈灾的法律机制、灾害状态的法律对策、国家的减灾责任、灾区的减灾责任和《防震减灾法》修订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论证。全书的理论基础是,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具有致灾性和减灾性,在自然灾害状态下,人员、财物和社会关系本身,都具有易损性,这种易损性是人类行为致灾性的表现。本书通过“5.12”汶川大地震危害性与破坏性具体个案的分析和研究,给予验证。本书倡导以“、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理念,促进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土办法”与“洋办法”结合,从防灾减灾义务系统化上构建我国减灾法制。
一百多年前迈耶定义的“行政行为”,指称范围有限,但早已成为行政法学的基石范畴;然而在中国当下的行政法理论体系中,这个概念则是“臃肿不堪”,其中充斥了误解与滥用。作者试图正本清源,勾勒出“行政行为”的内核——“行政处理”,将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典型行政行为集结在它的麾下,从要件、功能、机制、法律规制、效力、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论述了何谓“行政处理”,从而将这些典型行政行为置于全新而又清晰的理论图景中。《聚焦行政处理:行政法上“熟悉的陌生人”》成果填补了学界空白,堪称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行政法的自治范式研究:借助美国地方治理框架的分析》意在从公民自我治理的角度出发反思当下的行政法范式。当前的行政法范式依然坚持单一中心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权运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点搭建一整套的概念体系、信念和方法,它难以解释或解决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由此也引发了自身的范式危机。本书考察了行政法的自治范式是如何回应这一危机的,以及为了回应危机,自治范式应当具备哪些内涵,同时思考和探索了该范式在中国的可能性。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新探》讲述了:文化市场在我国是新兴的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姿态,与此同时,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审核文化行政处罚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合法、有效:证据的生命、关于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思考、构建新型县域演出市场监管机制的策略和途径、浅谈当前音像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和浅谈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的管理工作等等。
《走向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研究》在对法治、权治、行政法治、海关法治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的基础上,以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致的海关治理方式的变革作为理论背景,提出并分析了市场经济呼唤海关法治的基本观点。进而,从实然的角度对当前我国海关治理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成绩与问题两个方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适应海关管理职能实现新发展等依据出发,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的目标模式及其主要措施。最后,对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的趋势作出了分析与展望。海关行政法治化是海关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建立现代海关制度、实现海关管理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本书结合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法律硕士课程教学的特点,以中国行政法为中心,择取了,十个专题:法律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行政裁量的控制、行政主体、公务员对违法行政命令的不服从、行政立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处罚等。通过对相关专题的基本理论的框架性梳理,剥离出内蕴于相关专题基础理论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做关联性的解读,并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激发读者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实践探讨的兴趣,从而和相关学理的阐述,互为依托,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即将于上海召开之际,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编纂了这本《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本书是次将中国国内有关博物馆的法规文件进行汇总选编并正式出版,既是中国博物馆法制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窗口。同时,书中还收录了相关的国际公约以及部分国家的博物馆法规,期望以此增进中国与国际博物馆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并将此书作为对本届大会的一份献礼。
本书将角色定位为观察者,在对庆阳市清江区城管工作进行大量调研基础上,收集了手的案例、访谈、数据等资料,运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城管的多个方面(历史沿革与角色定位、困境、主体、行为和方式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对理论界讨论的问题一一进行验证和回应,告诉人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真实的城市综合制度的运作状况。
在我国,行政合同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构相对滞后,实践步伐缓慢。本书聚焦于这一主题,讨论了行政合同兴起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在现代法治原则下的发展空间、行政合同的识别标准、行政合同的适用范围和种类、行政合同的法律适用等行政合同领域的关键问题,行政合同的识别、适用范围和法律适用等重要问题,进而在公私合作(PPP)的背景下,探视公私合作合同现实的运行状况和未来的制度建构。
本书从大量的有关文化艺术传媒方面的法律法规条文中,撷取最基本、代表性、最实用的内容,如著作权法、出版法、文化市场管理法、广告法、文物保护法、拍卖法、计算机互联网法、音像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博物馆法、图书馆法、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法、美术馆法、国家通用语言设文字法、行政诉讼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法、经纪人管理法、行政处罚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和阐释。不仅涵盖了广而且简明扼要,既保证了法律的完整性,又具有使用上的方便性,是大专院校艺术专业、文化艺术管理及传媒专业的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法律知识的必修,也是广大文化艺术传媒思从业人员及管理者应备的工具书。
本书主要从刑法学角度研究行政法与刑法衔接问题,主要从刑法学角度对两法衔接立法状况、两法衔接执法实践状况等进行阐述,分析造成两法衔接实践困境的多种原因,在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分别为两法衔接的法理基础、两法衔接制度概述、两法衔接立法状况、两法衔接执法实践状况及完善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章:两法衔接的法理基础。第二章:两法衔接制度概述。第三章:两法衔接的立法状况。第四章:两法衔接的执法实践状况。第五章:完善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