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立法的过程,以纵向推进的方式,从总则开始,沿着管理体制、监管主体、监管手段、法律责任、执行、附则等的顺序,推进对特定立法环节的研究。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本书可以概括为是一部探讨法律的逻辑与逻辑的法律的专著。其中探讨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立法者意念中的法律转化为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可以理解的规则,进而现象化为社会秩序的现实。本书有三大优势:一是精确再现当代立法技术的实况;二是推进法治理念在立法中的落实,尽可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立法实践;三是探究梳理当代中国立法的规律,通过分析执法主体的设立、行政行为的规范、法律责任的设定、立法技术的完善等方面,阐述当代中国立法的理论与实务,特别是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和趋势。
自人类建立法律以来, 性 一直是法律力图规制的内容,婚姻、避孕、堕胎、淫秽、同性性行为等议题在不同时代都曾引起激烈的斗争。《性与宪法》以古代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又从美国建国之初的立宪理念,讲到 19 21世纪美国性道德和性观念的演化,再到美国Z高法院在格列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避孕)、罗伊诉韦德案(堕胎)、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案(同性婚姻)等一系列涉性判决中扣人心弦的观点以及判决背后生动的时代背景,史诗般地讲述了「性」与「法律」相互碰撞的精彩历程。
本书关注的问题是:为何政府依法或没有依法办事。 法学家们历来是这样回答的:法律能促成一种自发性因果效应 当人们的行为遵守既定规范时,法律就居于统治地位;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从、义务或遵循的关系。与这种 规范性 观念相反,本书捍卫了一种实证主义解释。依据这种解释,法治是相关行动者实施策略性选择的结果。法治不过是政治主体借助他们所能积聚的一切资源,处理彼此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唯有当这些主体寻求诉诸法律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时,法律才能居于统治地位。 法治 (rule of law)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别于 法制 (rule by law)的制度性均衡状态,原因就在于权力分置。当任何群体都无法强大到足以支配其他群体,并且当多数人皆运用制度去促进自身利益时, 法治 便产生了。多数统治与法治之间的不一致性,仅仅
法治一直被誉为 无可匹敌的人类善 ,但人们对于法治要素的认定有着相当大的分歧。当人们大声疾呼要求维护或推行法治时,他们倡导的是关于尊重私有财产和提倡自由的法治实质性概念?是保障 法律内在道德性 的形式概念?还是强调应当拥有公正去庭并就法律问题展开辩论的程序概念?必要的紧急情况下(如抵御恐怖袭击)是否可以 超越法律 行使权力,来维持或恢复法治? 在《迈向法治》 书中,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讨论了这些问题引发的诸多理论法学、政治学与道德的困境,并考察了美国和全世界的实践状况。这本跨学科著作及时出现并梳理了法治的概念,探讨了何时有理由(如果有的话)行使 超越法律 的行政权力以维持或恢复法治,揭示了军事干预后建立法治的前景和风险。
......
民法典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可以因自然事实(如出生、死亡)、事实行为(如扶养事实),也可以因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本书是以我国民法典为规范基础,专门研究身份法律行为(相对于财产法律行为)的专著。本书主要章节包括:绪论;身份法律行为的基础理论;身份法律行为的民法典适用;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损害赔偿问题分析;夫妻财产约定问题分析;忠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问题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问题分析;离婚财产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婚外同居者遗嘱的效力问题分析;放弃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扶养协议的解除问题分析。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专门研究,探讨了 将一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都被要求按照其身份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越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要求所有人都应遵守正统婚姻中界定的社会性别角色。这种转变,表现在官方关于通奸、异性 、 、女性贞节和 等的法令谕旨与司法处理上面,代表着帝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正在发生的那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而做出的努力。
本书从刑法学、犯罪学和精神病理学等角度系统研究了性犯罪及其防治问题。本书作者在丰富文献和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对性暴力、儿童性侵犯、高科技性犯罪、猥亵、性骚扰、淫乱以及同性性侵犯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解析。同时,总结中外性犯罪刑法规制的演进,根据性犯罪的发展变化,探讨法律对策的制定与完善。本书第一版于2006年出版,产生较大影响。修订版做了大幅度的增补和修订。
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了当代哲学的各种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斯密的法学观,这种法学观是对大卫·休谟的发展和回应。作者认为在各种影响斯密的理论中,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是为重要的。作者详细研究了斯密的社会和政治思想,清晰地阐释了《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理论、《法学演讲》和《国富论》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关系。
内容简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为第四版。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
......
数字社会背景下,数据、算法和互联网络的结合使具有人格权利本质的个人信息天然内含的财产价值被充分挖掘,由此如何妥善地证成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的路径,并确保该路径能够协调个人人格权益保护与财产权益分配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底层法律问题。本书基于对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路径的研究,逐一探讨了数字社会中个人信息的客体属性、权利属性、财产价值的外化路径和财产权益的归属问题,对未来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社会巨变,也催生了数字法学研究的新视阈,但未来数字法学研究仍然需要遵守主体性价值至上的底线。
算法不但在塑造当前的社会, 在塑造我们的未来。算法不仅是一项将数学原理应用于海量数据的 技术创新,它还是一种新型权力,并在影响我们社会的重要领域,如行政、卫生、教育、工作、刑事司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它既促进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大发展,又塑造我们的主观意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而这一切都是借知识之名而生,算法以“非意识形态”形式出现,带有客观性和合理性“气质”,其对人类的治理看似合情合理,却又让人细思极恐。如果说算法社会已经有“疾”,那么,提升人类代理在算法社会的地位,以人的福祉为名对算法决策进行适时和恰当干预或许是一剂良药。
本书是一部法社会学领域的原创论文集,由著名法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编著。作者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话语实践,并在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中国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议论的社会学 这一学术研究新范式。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 理论和方法 ,阐述了 议论的法社会学 的起源与意义;第二部分是 经验与比较 ,分析了一些真实案例,呈现了 议论的法社会学 的应用价值。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智识。
本书对数字法学的研究内容进行总括式的研究,也是国内首次尝试对数字法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做出体系性的研究。对数字法学学科建设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为数字法学的具体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引。具体内容包括:如何以地方立法加快区域数字经济体系发展,以数字社会立法为数字治理提供依据,以制度安排提升数据要素的流通效率,以自治公约自觉净化网络空间行为,打造司法办案智能化的新高地,以司法裁判形式给数字产品权威定性,以执法协同向网络失序行为亮剑,以界定平台责任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以法治化促进数字金融稳步前行,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健康数字消费环境。
本书收录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中央部委和地方有关部门出台的合同示范文,内容系统全面,分类明确,查找方便,是全国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全国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等的工具书。书中除收录50多种合同范本之外,还有签约须知、重点法条、典型案例和特别提醒等栏目。签约须知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各类合同签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可能遭遇的合同陷阱和防范技巧;重点法条是签订合同时必须掌握的法律常识;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形象生动。
平等作为人类社会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具有极为宽广的研究视角和政策实践价值。中西方对于平等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从哲学意义上还是社会实践意义上都有一定的差别。本书通过对西方文化中平等观念思想发展史的介绍和梳理,清晰地描述了自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平等观念发展历程与法文化制度与观念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可以帮助读者在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法辨(法律文化论集)(精)》是梁治平先生的代表性文集,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开创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先河,奠定了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是为法学理论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书收录了《海瑞与柯克》《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比较法与比较文化》等文章。
机动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其所带来的一系列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升高,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也逐渐增加。 本书的编写目的就是通过实例讲解和法律分析,让读者明白交通事故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以达到尽快解决纠纷、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的目的。为了使本书 具有实用性,本书的编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引入实例。本书旨在通过对身边发生的案件和热门话题的分析、介绍,让读者 易于准确理解法律的含义, 终做到正确地使用法律。同时,参考类似的案例, 能轻松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二,辅助法律分析。除了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案外,本书同时进行了法律法规的辅助分析,让读者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理解法理所在。 第三,重点问题突出讲解。本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