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是一名博士后法官结合自身审判体验对法官裁判和裁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的力作。《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从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官的身份特征等社会结构入手,通过对1060份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借助“刑罚强度”这一可以量化的尺度。就案件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身份及主审法官的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学历、经历以及任职时间长短等这些法外因素对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因此,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理论的魅力。
本书在我国深化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上采用了以财政投资方向的调整来引导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在保障国家财政投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投资的方向来解决深化司法鉴定体制遇到的一些障碍,并以此来保障鉴定资源的合理配置、鉴定质量和公信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司法鉴定活动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上的这一独特见解,体现了研究者匠心独具的洞察力。
《司法哲学与法律方法论丛》共分为3卷,主要从司法哲学、法律解释与适用、法官裁判三个维度具体阐述如何“找法”“释法”“用法”。本丛书既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又有生动的实践研析,从司法实践者兼理论研究着的独特视角,生动讲述知行合一的司法感悟和思考。法官裁判案件,既以严谨的法律为依归,在必要时又以灵活的政策、习惯等为调剂。本书针对法官裁判的逻辑、模式、自由裁量与漏洞填补等实践中*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和研析。◎裁判的逻辑标准与政策标准◎疑难案件的裁判思路◎法律的常规和非常规适用◎裁判的效果取向◎自由裁量与利益平衡◎价值补充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法律漏洞的填补◎法律方法与裁判风格◎法律的融贯性适用……
该书充分吸收了外刑法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博士论文答辩中专家提出的合理建议,比较研究了两大法系有关诱惑侦查的历史沿革,以刑事法为视野分析讨论了诱惑侦查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价值问题,先将设诱行为分为职责型设诱行为和命令型设诱行为进行重点探讨,并基于以上的理论体系的设定分别分析了设诱者和受诱者的刑事责任,然后通过对两大法系中代表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制的考察,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构建我国的诱惑侦查法律体系的建议,使诱惑侦查在保障人权的基本框架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纵观全书,其具有如下特点: 1.架构明晰,论证充分 本书以行为和责任支起全文的架构,阐述了诱惑侦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并对其正当性和非正当性价值所蕴涵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将设诱行为分为职责型设诱行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