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职业自由是公民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但是。职业自由并非。公民实际享有的职业自由都是法治之下的职业自由。国家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对公民职业自由进行限制。公民职业自由的真实存在总是处在保障与限制之间。对职业自由不能片面地强调保障,也不能片面地强调限制,而应用一种均衡的思想对待之。强调职业本质上应是自由的,但并非主张对职业行为不加任何限制,而只是主张限制应尽可能得少。在这本《职业自由论(一个宪法学的视角)》中,高景芳博士选择从宪法的高位来审视职业自由,对此进行体系化的研究,并推导出了若干合理结论,是对公民宪法权利积极的实质性回应。
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亟需历史的视野与方法。中国宪法的规范性、政治性与事实性要素,都具有一种历史生成与演化的维度。为着更好的理解中国宪法的现在,有必要理解它的过去,尤其是近代百余年的中国宪制历程。本汇编以政治立宪主义为根本视野,以改良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复调结构为主要线索,撷取并整理了鸦片战争前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各类与广义的“宪法”有关的历史文献。我们期待,这上下两卷资料,能够激发起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同仁对百年中国宪制命运的更大学术热情。
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宪法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理论角度的研究立基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论证了“有效率的宪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有效率的宪法是指能够使个体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的宪法制度。实证角度主要介绍了目前国际学界经常使用的十种相关实证数据库,并尝试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宪法当属诸多重大现代革新之一。她把人民提升成为政治统治的根源,并为个体自由与平等之利益计,把公权力的行使纳入法律轨道。她保护公民,免受国家恣意之害,她建构出一种基本合意,在此合意构成的框架中,政治异见能够和平地得到平息。宪法于18世纪末,在当时的西方世界的边缘,即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产生,经19世纪的艰苦奋争,历20世纪的诸多挫折,终在今日作为统治之建立和规范的手段,而获得普世之推广。
《宪法学基本理论(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前会长、我国宪法学家张庆福研究员领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研究室陈云生研究员、莫纪宏研究员和周汉华研究员三位宪法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的鼎力之作。《宪法学基本理论(套装上下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宪法学界在宪法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具有承上启下、推动中国宪法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宪法学基本理论(套装上下册)》一改传统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安排,从发展的观点和各国宪政实践出发,将宪法学的内容归为理论、历史、实体和实施四个方面。内容涉及基本理论、历史发展、基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及宪法监督等七个领域,并运用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对照分析宪法发展的历史特征、制度特点,构建了相对完整的
国家安全与宪法的核心内容具有内在契合关系,因此以宪法视野系统研究国家安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本书共六章,主要从宪法层面的国家安全观、宪法政治制度中的国家安全、宪法经济制度中的国家安全、宪法文化制度中的国家安全、宪法社会制度中的国家安全、宪法上国家安全制度的理论延伸与实践拓展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有所助益。
选举可以采用何种规则?程序上又包括哪些步骤?回答这些问题,无疑是弄清选举制度的关键所在。本书从选举的概念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当代选举制度的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原则和秘密投票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细致梳理了多数决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制等不同类型的当选规则;详细介绍了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确定候选人、开展竞选、投票、计票以及选举诉讼等诸多选举工作环节和阶段。
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宪法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理论角度的研究立基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论证了“有效率的宪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有效率的宪法是指能够使个体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的宪法制度。实证角度主要介绍了目前国际学界经常使用的十种相关实证数据库,并尝试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
《道统与宪法秩序》系“治道文丛”系列书之一,本书稿围绕着道统、儒家和宪法秩序三个关键点展开,重点在“第二次立宪”现象之义理分析,政治思考凡是与宪法重归中国之道,而底线稳定的宪法秩序,这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中国的宪法学研究亟需历史的视野与方法。中国宪法的规范性、政治性与事实性要素,都具有一种历史生成与演化的维度。为着更好的理解中国宪法的现在,有必要理解它的过去,尤其是近代百余年的中国宪制历程。本汇编以政治立宪主义为根本视野,以改良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复调结构为主要线索,撷取并整理了鸦片战争前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各类与广义的“宪法”有关的历史文献。我们期待,这上下两卷资料,能够激发起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的同仁对百年中国宪制命运的更大学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