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拉兹是当代西方世界的法哲学家之一,其论著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拉兹的法律规范性理论。本书穿梭于拉兹的各类文本之间,详细解读法律规范性理论的两要素---“理由论”和“论”,完整展现法律系统“理由--理由”的规范性结构。本书还阐释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探究该理论与拉兹所主张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形式法治理论、自由主义至善论之间的关系。
《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中文第2版)》是法律经济学领域最为杰出和全面的著作。波斯纳运用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价格理论等学说对美国的法律理论、法律史、宪法、财产权法、契约法、侵权法、刑法、反托拉斯法、劳工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收法、国际贸易法、法律程序规则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向导和成果总结,使《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中文第2版)》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法律经济学领域中最为杰出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它不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而且是我们学习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解决中国法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法律的经济分析(第7版)(中文第2版)》第四版曾在出版,出版后即成为法律经济学领域的图书。此次引进原著第七版,译者在中文初版的基础上,按照版本
在网络技术时代,数据成为重要资源,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具有财产性,数据可以商品化交易,与数据相关的产业在迅速兴起和发展。但数据法律地位不明、数据概念边界不清、数据权属不明,数据引发的利益冲突严重,数据在采集、汇聚、使用、加工、处理、传输、开放等环节的权利义务不清,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不充分,数据共享困难,数据采集、使用、处理、传输、交易的法律规范不足、有的无法可依,涉及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公共机构数据的非法交易、侵犯个人权利(包括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删除权、更正权、被反馈权、可携带权等)的违法现象严重,数据管理与指导工作缺乏制度保障,数据侵权行为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尚不完善。在数据资源权益保护的规定呈现多层次、多领域、分散存在的情况下,我国亟须系统深入开展数据资源权益保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与其他法上的隐私权保护有所不同。《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五章(另有绪论),前两章探究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隐私和隐私权及其保护的特殊性,中间的一章讨论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保护所应遵循的原则,后两章在前面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保护的实体和程序机制。本书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现状和面对的问题,以及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重点在于对我国涉隐私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无人航空器作为航空产业的新贵,正在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有专业机构断言无人航空器将成为新世纪继互联网之后改变人类交通方式、物流形态甚至于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的事物。“无人机监管问题研究”不仅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更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民用无人机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梳理了无人机的历史,厘清无人机理论的基本问题,分析中国无人机法律规制的现状,探讨各国对于无人机的规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动静结合的无人机法律规制制度,并讨论无人机相关的法律制度
《司法实践视野下的排除合理怀疑》围绕着“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证明标准这一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系统性的阐释了“排除合理怀疑”的应有内涵及应用准则。从刑事辩护角度而言,“排除合理怀疑”是至关重要的辩点,为之提供了实用而又有效的辩护路径。
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疑难案件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疑难案件的合理裁判是我国法律发展、法治进步的风向标之一,有效应对疑难案件也是确保司法裁判取得良好法律效果的重要一环。《疑难案件裁判的理论与方法:我国法理学的司法应用》结合中国现有的司法资源,在理论层面为我国疑难案件的裁判探寻整体的哲学立场,并在裁判方法层面将哲学立场一以贯之,从而为我国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整体的理论构架和裁判方法。
无人航空器作为航空产业的新贵,正在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有专业机构断言无人航空器将成为新世纪继互联网之后改变人类交通方式、物流形态甚至于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的事物。“无人机监管问题研究”不仅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项目,更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民用无人机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梳理了无人机的历史,厘清无人机理论的基本问题,分析中国无人机法律规制的现状,探讨各国对于无人机的规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动静结合的无人机法律规制制度,并讨论无人机相关的法律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与其他法上的隐私权保护有所不同。《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分五章(另有绪论),前两章探究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隐私和隐私权及其保护的特殊性,中间的一章讨论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保护所应遵循的原则,后两章在前面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保护的实体和程序机制。本书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现状和面对的问题,以及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重点在于对我国涉隐私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Quistclose信托起源于英国的一个著名判例,其大意为:设置了特定目的的贷款,在该目的无法实现时,将被视为由借款人为出借人之利益而持有的信托财产,进而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该判决在事实上确立了一种新的特殊目的信托模式,在理论上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该交易模式究竟是否属于信托,如果是的话,原本对立的当事人在信托关系中的地位如何,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存在不同的认识。本书未采用教科书式的讲述方法,也无意寻求所谓的一致意见,它力图展示八位各有代表性的作者对于Quistclose“信托”方方面面的观点,为英美法世界乃至大陆法系理解这种特殊的法律结构提供辩证的视角。本书将有助于中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了解Quistclose信托,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英国的信托法律制度,乃至反思中国信托法的僵化:信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非意定的信托、消极的
公益诉讼将社会对国家事务的治理权从一种有名无实的权利进化成一种“看得见”的权利,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过诉讼推进民治的坦途。公益诉讼作为有关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古罗马时代就有之。公益诉讼对传统诉讼理论诸如诉权、诉之利益及当事人理论等,发起了挑战,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修改进程来看,轻描淡写的公益诉讼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公益诉讼的司法需要,有必要很终形成一部专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诉讼法,从而走向公益诉讼法典化。
实践性法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担当法律人角色或者在对法律案例进行观察、剖析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目前各法学院校开设的各种实践教学课程中,法律实证研究方法都是其中的重点和精髓之一。《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场域、样本与经验》主要讲述法律实证研究的伦理规范与审查方法、基本范畴与基本功能、学术简史与未来挑战、规划设计的误区、主要研究方式、风险管理与情境沟通、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验证评估与推广应用等,展示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全方位、全流程的法律实证研究。
《中国税务律师评论(第6卷)》分为立法前沿、制度评析、税法实务、国际视角四个栏目,集中反映了中国税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既有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研究,也有对企业重组、税务争议等实际税务问题的细致钻研;既有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税收立法的总结建议,也有国际视角下对中国税法制度的比较研究;既有对典型税法案例的深入解读,也有对现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沿探讨。本书作为中国税务行业专业性连续出版物,无论对于税法理论学者还是税法实务界人士,都具有积极的学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