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法律与人类学”研究经历了既相互区分又对话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有法学与人类学者的参与,也有历史学者、社会学者的参与,并且与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也有相通之处。在中国语境下所讨论的中心问题包括法律与情理、法治现代性反思、法律语境化、延伸个案方法,等等。适时分类整理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将会对降低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强化彼此知识和方法的互惠能力产生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形成认识中国问题的“法律与人类学”知识框架。
一般语词从典型情况到边际情况的延伸是清楚的,这并不是因为这两类情况没有差别,而是因为这种延伸的情况经常出现,以致人们对这语词怎样适用有了一个一致的意见。本书面向法学研究的需要,介绍法学语言转向在当代的研究。法律语言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从事汉语言功能变体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
本词典选收古今名人书信中常用词语4500余个,供书信爱好者查阅、欣赏、借鉴。本词典主要由格式与主体两部分组成。格式部分有书信别称、称谓语、提称语、启事词、结束语、请安语、具名语与附言八项。主体部分按人际交往活动分为通联、邀约、馈赠、述况、庆贺、行旅、慰问、吊唁、劝勉(感情交往);求教、赞扬(文化交往);借还(经济交往);请托、职业、荐举(事务交往)等十五个大类。
《中国慈善法手册》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慈善理念讲起,剖析了《慈善法》的立法背景与立法体例。《中国慈善法手册》按照《慈善法》的体系依次讨论相关要点,详略得当,围绕慈善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内部治理、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税收优惠、监督管理等部分依次展开,分别介绍了目前《慈善法》中的规定,并且在介绍每个部分时,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慈善法》的条文解读,而是将目前关于该部分的全新配套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一一阐述,从点到面地勾勒出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每个部分还有相应的实务指南,采取问答的方式,将常见的点、易混淆点一一点出,文笔流畅,表达通俗,相信任何一个读者看完,都会对我国的慈善法律体系有个清晰的认识。
本书是来自英美法系的学者所撰写的论文集,探讨了一系列与商业环境中的诚信和信托相关的话题。这些论文探讨了源自衡平法管辖权的原则如何与公司法、商法和代理法等法律相互作用并划分各个法律领域。研究的问题包括在商业环境中确定信托资产的困难,法院在监督信托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受托人或受托人不当行为的情况下可获得的救济。本书将在衡平法和商法的疑难领域引起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兴趣。
法律实证研究是一股全球学术研究的新浪潮,在华语学界也得到了的关注和实践,并形成了一场法学研究的范式革命。本书挑选了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华人学者在过去二十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介绍这些学者是“怎么说”法律实证研究的,也就是法律实证研究的定义、内涵与价值为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本书也收录了针对法律人而撰写的统计方法导论。通过阅读这些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论文,读者可以对华人学者探索法律实证的学术历史有基本了解,并能知悉这个学术范式革命的“子丑寅卯”。因此本书既是华人学者介绍法律实证研究的“入门读本”,也是了解该方法在华语学术界发展的知识史“读本”。
当德沃金说,“就我们所认识的法律而言,它的生命不在于某种对简练性的迷信,而在于整体性”,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整体性是不是法律应该追求的一种政治价值?我们能凭借整体性去妥善处理平等与正义在具体个案中的冲突吗?整体性是否能够充当协调法律的稳定性与法律发展的平衡器? 《作为法律价值的整体性:以德沃金整体性法律观为中心》以上述问题为抓手,以德沃金的整体性法律观为中心展开考察,同时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来分析相关理论争议,较为清晰地展现英美学界有关法律之整体性这一主题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