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响应司法界类案检索的需求,汇集了1988年以来 发布的商标及不正当竞争的全部指导案例、年报案例、公报案例、典型案例、创新案例,共计四百多个, 发布的案例十多个,以及自选典型案例近二百个;按法律适用要点归入《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之下,并配有条文导读,当事人、审级、管辖、案号及法官组成等案件基本信息和案情概要;摘引裁判文书精彩段落,方便全局通览或定位检索,是商标及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审判、教研及实务之常备工具书。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法律与人类学”研究经历了既相互区分又对话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有法学与人类学者的参与,也有历史学者、社会学者的参与,并且与政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也有相通之处。在中国语境下所讨论的中心问题包括法律与情理、法治现代性反思、法律语境化、延伸个案方法,等等。适时分类整理这一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将会对降低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强化彼此知识和方法的互惠能力产生积极意义,也有助于形成认识中国问题的“法律与人类学”知识框架。
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科学在美国法律实践中的实际和潜在的用途,以及如何对这种利用进行评价。我们在此将社会科学看作法律中的_种分析工具,熟悉这种工具可以提升职业律师的耳只业水准,深化法学研究者的洞察力。不同于传统法律社会学比较宏观的分析,本书采取了注重社会科学与具体法律规则之间微观互动的视角。 本书交织实体法、程序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这四个纬度,选取具体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案例,生动地讨论了社会科学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既包括如何判断个案中的事实问题,也包括如何判断立法、执法中的法律规则问题,还包括律师的诉讼策略选择。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跨学科参考文献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深究。 本书虽然作为传统的法学院案例教材出版,但讨论的主题并不传统,社会科
在行政刑法及其属性的界定中,更应关注“罚”的概念及其内容,甚至“罚”的性质及其程度等,这些都是判断行政刑法还是普通刑法的基本标准和依据。也就是说,行政刑法与刑法的不同及其属性关键或根本的还是“罚的不同”及其具体处罚方式上的差异。本书在讨论刑法与行政刑法“罚”上的不同时,还关注到二者在“罚”的本质属性上的“共通性”,这或许就是被称作“行政刑法”的缘故,也即二者无论对行政违法还是犯罪的“处罚”,而不同于民事违法的“等价赔偿”。
约瑟夫·拉兹是当代西方世界的法哲学家之一,其论著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结合多个学科的理论资源,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拉兹的法律规范性理论。本书穿梭于拉兹的各类文本之间,详细解读法律规范性理论的两要素---“理由论”和“论”,完整展现法律系统“理由--理由”的规范性结构。本书还阐释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探究该理论与拉兹所主张的法律实证主义理论、形式法治理论、自由主义至善论之间的关系。
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系从英美法系借鉴而来(并参考了某些大陆法系法域移植英美信托法的经验),主要是为了促进证券投资信托、资金信托等各类商业信托的发展。但在英美法上,商业信托法的发展是晚近之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大陆法系法域继受信托法时,以英美普通信托法为蓝本,对后发的商业信托法关注不足,而商业信托在诸多方面不同于普通信托,由此造成了其信托法不适应于商业信托的局面。我国2001年《信托法》亦有此不足。信托法的不适应症,在司法裁判和交易实践中已有表现。本书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商业信托的特性,发掘商业信托法律制度的独特内容,以期完善信托法律制度,促进信托制度的运用。本书以商业信托和其他信托之比较、商业信托和公司等其他商业组织之比较为经纬,兼顾解释论与立法论,综合考察各国商业信托立法、司法
气候变化问题正从各方面影响着国际社会。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治理应着眼于通过国际合作,走国际法治的道路。中美两国的碳排放分别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位居首列,两国减排的法治实践将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产生深刻影响。美国如何从国际层面、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美国气候变化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有何经验和教训?对全球法以及中国法将带来何种影响?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何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在与美国合作时了解对方,有利于中国发展本国气候立法,也有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治理。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而经验源于实践。本书是一位法律人对自己20余年司法审判经验的梳理与总结。作者笔耕勤思,饱含深情,个性生动的呈现了一幅“实践中的私法”图景。全书共分为法律方法、裁判技术、程序规范和个案正义四个部分。其从法律方法入手,既有程序方面的经验梳理和拓展创新,也有实体方面的理论分析与解释应用;运用区分、解释与衡量等基本法律方法,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法律漏洞填补、不确定概念解释等疑难问题,进行有效的实践逻辑推演。
法律实证研究是一股全球学术研究的新浪潮,在华语学界也得到了的关注和实践,并形成了一场法学研究的范式革命。本书挑选了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华人学者在过去二十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介绍这些学者是“怎么说”法律实证研究的,也就是法律实证研究的定义、内涵与价值为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本书也收录了针对法律人而撰写的统计方法导论。通过阅读这些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论文,读者可以对华人学者探索法律实证的学术历史有基本了解,并能知悉这个学术范式革命的“子丑寅卯”。因此本书既是华人学者介绍法律实证研究的“入门读本”,也是了解该方法在华语学术界发展的知识史“读本”。
《天下·法学新经典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第二版)》于2005年初版,主要运用哲理分析、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行政法的“法定、均衡、正当”原则及其“类型化、具体化”的原则体系,以及“开放性、可适用性”的司法效力,对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做出了初步的体系化构建。本书初版至今已历十余年,伴随着一部部新法的出台与修改,书中所倡导的系列“原则”被大量写入成文的条款,正在通过立法而获得全面确立与深入贯彻,同时我国法院通过个案中的“法官造法”,不断创造性地适用法律原则判案,并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极大地推动了行政法基本原则得以制度化的新发展。本次修订回应相关制度及司法实践对“原则”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各项原则的时代内涵,对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适用的制度化发展作出了更加深入的体系
本书从军事活动的视角出发,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所有军事活动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从领海到公海等各类不同海域内军事活动受到的影响,并将影响的范围扩大到飞越领域。除了涉及受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影响的各类军事活动外,本书还重点研究了外国船舶在领海的无害通过权、领海内使用武力等重要的靠前法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在综合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焦点,运用靠前法理论进行解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了解到社会科学在美国法律实践中的实际和潜在的用途,以及如何对这种利用进行评价。我们在此将社会科学看作法律中的_种分析工具,熟悉这种工具可以提升职业律师的耳只业水准,深化法学研究者的洞察力。不同于传统法律社会学比较宏观的分析,本书采取了注重社会科学与具体法律规则之间微观互动的视角。 本书交织实体法、程序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这四个纬度,选取具体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案例,生动地讨论了社会科学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既包括如何判断个案中的事实问题,也包括如何判断立法、执法中的法律规则问题,还包括律师的诉讼策略选择。此外,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跨学科参考文献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深究。 本书虽然作为传统的法学院案例教材出版,但讨论的主题并不传统,社会科
法律实证研究是一股全球学术研究的新浪潮,在华语学界也得到了的关注和实践,并形成了一场法学研究的范式革命。本书挑选了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华人学者在过去二十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介绍这些学者是“怎么说”法律实证研究的,也就是法律实证研究的定义、内涵与价值为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本书也收录了针对法律人而撰写的统计方法导论。通过阅读这些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论文,读者可以对华人学者探索法律实证的学术历史有基本了解,并能知悉这个学术范式革命的“子丑寅卯”。因此本书既是华人学者介绍法律实证研究的“入门读本”,也是了解该方法在华语学术界发展的知识史“读本”。
当德沃金说,“就我们所认识的法律而言,它的生命不在于某种对简练性的迷信,而在于整体性”,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整体性是不是法律应该追求的一种政治价值?我们能凭借整体性去妥善处理平等与正义在具体个案中的冲突吗?整体性是否能够充当协调法律的稳定性与法律发展的平衡器? 《作为法律价值的整体性:以德沃金整体性法律观为中心》以上述问题为抓手,以德沃金的整体性法律观为中心展开考察,同时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来分析相关理论争议,较为清晰地展现英美学界有关法律之整体性这一主题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