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第三者的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作为诈骗界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 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 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 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以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中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本书以完整和清晰可读的形式,向我的中国读者介绍在德国流行的学术观点和与刑法总则性理论有关的司法判决,同时仔细地阐明和考虑各种赞同性和反对性的论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爱国的官僚、士大夫奔走呼号改良政治与法制,并且在风起的革命压力的推动下,促使晚清政府修订法律,使传统的法律与西方的近代法律开始衔接,揭开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序幕。在这个过程中,制定了《大清刑律》,起草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等新式法律,为民国时期的立法活动积累了先验。由传统法律到法律的近代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不是任何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因而给人以启迪。 《天下 法学新经典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四版)》较之第三版,增加了三个传统,一是 德法互补、共同为治 ;二是 立足实际,体现国情 ;三是 吏民习法,明刑弼教 ,并对第三版十五个传统在编排次序上有所调整,以更好地反映逻辑关系。此外,在 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部分也作了必要的
本书是加拉格尔教授总结其在香港和英国两地的多年教学经验,以具有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知识背景的法律学习者为对象撰写的一本关于英国衡平法与信托法的入门教科书。作者通过极其丰富的判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衡平法和信托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了衡平法和信托法在英国的历史演进和具体实践。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分为衡平法、信托法和匡正不法行为三个部分,在对于英国衡平法及信托法的所有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阐释的同时,还介绍了英国衡平法和信托法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全新动态,探讨其对英美法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以供对衡平法与信托制度有兴趣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法医损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它所研究的对象 人体又具有难以模拟的复杂性和个体变幻的差异性。本书是第一版的修订,除了对本书进行了一些格式、文字、图片上的普遍调整以外,重点对组织损伤、颅脑损伤、钝器损伤、锐器损伤以及四章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和内容上的增加,比如新增了颈部损伤和包括工具推断在内的钝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两个章节,对颅骨变形的机理和刺器损伤的鉴定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对枪弹损伤和飞机失事损伤内容等也作了某些调整等。
信义关系是在其中一方拥有权力作出影响另一方状况的自由裁量决定,以及基于适当的授权解释,授权允许被授予者管理他人事务的关系。衡平法用 忠诚 来指示一些精密的和不同的东西,敲打出词语的内容充实感,努力概括信义关系精细和复杂的一面。尽管信义义务的实质内容在法律领域内以及在一个领域内不同的案例中广泛变化,但信义义务的正式特征在所有的信义关系中依然保持不变。信义关系所体现的观念与合同类关系的标准结构完全不同,受托人之信义义务的基础和内容至少部分地反映了信托制度所独有的特殊难题。为探寻信义关系的作用机理,我们需要从比较和多学科视角探究信义法的思想文化史,从私法和公法层面分别解读信托的具体运作。
天下 法学原论 系列《侵权责任法》专著自首版以来多次再版,畅销十年。随着民法典的诞生,中国侵权责任法也迎来了新生。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修订,体系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侵权责任法博大精深的内容,是民法专家杨立新教授深耕侵权法领域40余年的理论与实务研究精华。本书内容既裨益于学理深研,又指导法官、律师司法实务,系研习中国当代侵权责任法之经典。
《世界法系概览》在比较法的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可以说,现代比较法学宏伟而庞大的学科体系是由威格摩尔在《世界法系概览》一书中完成的。它是继梅因的《古代法》之后,英美比较法学家贡献的又一部划时代巨著。本书论述的法系涵盖了世界各地、从古至今曾经存在过的共计16个法系,按大体上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埃及法系、美索不达米亚法系、中华法系、印度法系、希伯来法系、希腊法系、海事法系、罗马法系、凯尔特法系、日耳曼法系、教会法系、日本法系、伊斯兰法系、斯拉夫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并对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内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多国法制史和比较法制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开创了现代比较法学的研究体系。
全书分三卷,卷共5章,简要介绍了诸如法律和战争等基本概念,该卷集中讨论 战争的合法性 问题。他认为,根据自然法,任何人基于正当理由均可以发动战争。 第二卷共26章,该卷主要是万民法在国际层面的运用和分析;它看似只在少数章节论述到战争的原因,但其背后的法理均与战争、和平有关,实际上隐含着战争的原因及战争可能的避免与减少。第三卷共25章,该卷集中讨论战争中各种情况,不是战争的理由,而是战争所涉的程序如宣告等、战争中的权利如战俘的权利等、相关主体的行为对不正当战争手段的节制,如对战俘的态度及给予的待遇、毁坏敌方财产行为的节制、杀戮行为的节制、战后公民财产权的恢复等;同时对战争中的中立者、个人行为和交战双方之间及相关人员的诚信等都给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论述。
`
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智慧法院建设的进展,计算法学在中国方兴未艾,成为文理交叉融合研究的新领域和法律人才培养的新序列。特别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成立计算法学分会,把这场法学界革新的狂飙运动推向高潮,并形成了跨界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平台。作为计算法学分会的第一本标志性成果,本书收集了中国在这个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专家的相关论述,从计量法律学、法律推理电脑化、法律信息学、代码与法律的组合以及人工智能治理等不同维度考察了计算法学的来龙去脉,对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定位。
数字时代,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司法的现实样态。大数据法律监督、互联网审判、智能辅助裁判等正在中国发生的鲜活的司法实践,在为司法研究提供生动样本的同时,也对司法理论提出了全新又深刻的挑战。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探讨现代科技引入司法的总体规范性问题,以及技术本身在司法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问题;下篇研究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以及新技术在司法中运用的配套机制设计。未来已来,通过对数字时代司法变革的体系性思考,本书尝试探讨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国式司法现代化,以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体现司法担当。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对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实践的研究解读,深刻阐明党规之治的政治立场、功能定位、实践逻辑、内在规律等,揭示了党内法规的一般原理,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党内法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为党内法规的研究、党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著作堪称党内法规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用 动议-审议-决议 的理论框架构建人大议事规则的理论体系,并在此框架下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各省级人大和省级人大常委会、市级人大和市级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文本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广东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广州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行使,考察议事规则在实践中的运行。在规范和实践双重检视的基础上,将人大议事规则的制度特征归纳为 组织引导个体 和 程序概括简略 。作者认为,人大议事规则的完善,需要增强和细化代表履职的程序性规定,同时增加对代表行为约束的强制性规定,从而形成一个 代表主体、规则引导、组织监督 的完备规范体系。
本书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正是针对目前刑事审判实践与庭审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和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书总体上以争议案件的庭审证据调查为研究对象, 设二十章, 研究了刑事证据调查规则的二十个专题。 这些专题从逻辑构造上可以划分为若干部分: 部分,关于调查准备和庭审证据调查安排(证据调查的逻辑)。第二部分, 是如何对各类证据进行庭审调查。 这是庭审证据调查的主体,涉及本书的九个专题。 第三部分,是特殊类型刑事案件的证据调查专门研究。适应法律修改以及专业化审判的要求, 本成果专题研究了认罪认罚从宽案件,未成年人、环境污染、知识产权等特殊类型刑事案件, 以及缺席审判案件的庭审证据调查问题。第四部分,是研究证据调查基本制度中的某些重要专项。包括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庭调查,以
《天下 实质法治:寻求行政判决的合法性》探讨的行政判决合法性问题是司法实践和行政法理论中困扰已久的大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天下 实质法治:寻求行政判决的合法性》立足于行政法的背景,讨论进路具有浓重的法理学意味。本书是国内学界对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进行的深入阐述,既深化了行政法学理论,也足以与法理学和其它部门法展开对话。
《少年司法通论(第三版)》在延续版和第二版清晰、扼要阐明少年司法基本概念、理论及程序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增删较多。本书结合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及争鸣与司法实践的困境及探索,紧紧围绕少年司法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既有丰富的理论根基与实证数据,亦不乏深入的案例分析。对少年司法理论与法则、少年司法体系与程序、未成年人被害防治、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等重要内容皆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及客观的分析研究,将少年司法理念的变化和少年司法模式的互动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参考文献齐全,结构严谨,阐述准确,行文流畅。不仅回溯了少年司法的过往历程,而且注重近期改革动向,尤其是再犯风险/需求评估等诸多配套机制的新发展动态,对深化少年司法理论研究、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具有重要
本书主要是依据英国法介绍了提单方面的各自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和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提单的内涵。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业内人士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提单问题的时候找到指引,以解决提单实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扩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和理解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中与提单有关的法律,以及提单交易实务中各种措施的潜在原因,从而能够从本质上掌握提单的内涵和制度,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本书即可作为国际航运业务和海商法等专业学生的辅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亦可为从事与国际航次租船有关的专业人员和司法、仲裁人员所参考。
法无解释不得适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以后,我国法治建设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准确解释和适用现有法律。法律解释弥补了法律规范的不足,保持了法律规则的开放性,从而为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提供准确的法律适用依据。从体系构成上看,法律解释方法包括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 (如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价值补充方法(包括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类型化)和法律漏洞填补方法(如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和目的性扩张等)。 本书以上述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为主线,对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步骤、各种解释方法的适用顺序以及适用中应遵循的规则等展开研究。同时,还大量引用真实案例,以更直观地展示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过程。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法学者王利明教授的经典著作,对法官、律师、公司法务、其
'费希特(1762 1814),德国古典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书是费希特依据他早期的知识学原理系统地研究法权哲学的专著,亦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政治哲学著作。本书分为三编:法权概念的演绎;法权概念的适用性演绎;法权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系统应用。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为先验地演法治共同体的正义基础及其理性根基提供了思想方案,其所探求的政治制度的自然法正义价值仍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书之一,中国于2001年批准了该公约。国际、区域和国内法律制度日益重视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尊重、保护和实现,理论和实践极为丰富。本书汇集了国际、区域和国内层面有关这些权利的基本文件、资料和案例,并依据这些文件、资料和案例,在更为广泛的人权背景和框架中,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每一实质性条款予以分析和评论。 本书是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全面评注,对于各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国际和区域人权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组织、人权实践者、学者和学生,本书都是全面和深入理解《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不可或缺之读本。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原则、政策及宏伟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精髓、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近距离展示了条约法律外交之魅力,深入浅出地探讨条法外交调研之道,为政学结合、法律与外交结合破解入门难题;深度聚焦国际法发展前沿和外交实务法律前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向海兴国 蓝色外交 、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外交 、追逃追赃反腐败 红色外交 、网络空间治理 数字外交 、 一国两制 框架下的条法事务,波澜壮阔、精彩纷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构建,则为国际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追求,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履行神圣使命明晰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