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介绍专利审查意见的基本内容,以及专利代理师答复工作的 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常见意见类型、引用法条进行分析,每一节由 针对理由、应对策略和案例解析3 个部分组成,其中,针对理由是指《审查 意见通知书》中,针对《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哪一条哪一款,可 能驳回本申请。应对策略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行业前辈的指点,总 结出的可能有用的方法。案例解析则是通过介绍真实案例,便于大家理解 相应兵法该如何使用,从而可以借助本书的阐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 今后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答复思路。 第三部分,就审查意见中关于创造性问题的内容进行展开,创造性问题 是发明专利申请常会遇到的驳回理由,由于创造性问题的应对策略较多,为 了充分向大家介绍
本书是德国法学家拉伦茨1966年在柏林法学会所做的演讲。这是一篇驳论,它所反驳的是另一位德国法学家基尔希曼于1847年同样是在柏林法学会做的著名演讲《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拉伦茨在本演讲中认为:法学对于法律实践而言不可或缺,同时法学也依赖于法律实践。他从解释法律、发展法律的角度对法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论述;同时指出,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实在法,还包括法律所调整的各种生活关系,而这种研究对于立法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主要是印度文豪泰戈尔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集,实质上是泰戈尔向西方人介绍印度古文明与文化的文集,归根到底是泰戈尔在国内外讲学时阐述的以《奥义书》为主要来源的思想观点汇聚。泰戈尔在这本书中,以印度独特的宗教精神和思想观念为基石,展开他关于亲证人生的深刻思索。《天下 修行:生命的证悟》有八篇正文,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个体与宇宙关系、灵魂意识、恶、自我、爱、行动与亲证、美和无限的问题,系统的论述了泰戈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宗教观。泰戈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阐释一个个高深莫测的哲学话题,也是他本人对灵魂的体验及对生命的证悟,附录部分是泰戈尔生平年表。
莱因哈德 齐默曼编著的《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是对德国新债法的权威评述;同时也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对立法改革进行了分析。本书试图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参照物是《欧洲合同法原则》,该原则是对欧洲合同法之真正核心的学术阐释。进而,该原则还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联系密切;实际上,《欧洲合同法原则》的前两部分中,至少有132个条文是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为模板的。
一、针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所指的"刑事预审"与域外所称的"刑事预审"在概念上并不一致的问题,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刑事预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 二、厘清了刑事预审、刑事预审程序和刑事预审制度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三者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依法准确适用。 三、明确指出刑事预审制度不仅是一种司法审查制度,而且应当是一种程序性司法审查制度。 四、在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域外司法令状制度适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步走"的方式设计了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阶段性改革方案。 五、提出了重构我国刑事预审制度的整体方案,即建立一个由预审法官主导并具备程序性司法审查功能的刑事预审制度。
为了减少这些不幸的发生,需要大家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既是规范我们行为的标准,也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武器。在开始成熟的花季里,你们要学法、守法,拒绝实施或参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你们要知法、用法,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们是检察官,是未成年人的朋友,保护大家是我们的职责。今天,我们把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知识、自护技巧汇编成这样一本本小书,把法律送进校园,送到你的身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伴随你长大成人!
《解词说法:机关工作词义考》是一本考察机关工作中常见用语之内涵的著作。作者从事中央层面立法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十余年,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值得加强阐释、深化研究的问题,并以 财政供养人员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规划 批示 备案 约谈 责令 取缔 机关与机构 审查与审核 督察与督察 等党政机关日常工作实践和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关键语词为主题,从行政法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形成三十余篇文章,并按照主题分为组织人员、法律政策、行为性质、词义辨析四个部分,内容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各环节。
法典化是区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直观的标准吗?为什么大陆法系法学家辈出,而英美法系的法官名留青史?为什么大陆法系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自动售货机”式 无瑕的法律体系的热忱?这一系列灵魂追问的背后蕴藏的正是解开大陆法系传统奥秘的“钥匙”。本书的思考正是寻找这一枚“通关钥匙”的尝试之旅。 理论研究路径大致包含两种,或以宏观视角观探整体,或以微观视角细察毫末。本书当属前者,作者通过对大陆法传统的历史脉络、学说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和整合,试图以一以贯之的逻辑对大陆法系背后的基本规律进行抽丝剥茧式探究。本书既适合法学初学者触摸大陆法系筋骨,也适合法学深入者用以检视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贯通。
《民国时期婚约无效法律制度研究(1929-1949):兼以沪赣两地司法档案为例证》以婚约无效法律制度为主题,以沪赣两地档案馆婚约纠纷司法档案作为基础资料,辅之以民国时期学者专著及报刊杂志所刊登的零散资料,力图复原和展现民国时期(1929-1949年)婚约无效法律制度的全貌。
对我来说,富启示性的发现之一就是,越趋近西方,亦即越趋近自由制度依然比较稳固、信奉自由信念的人数依旧相对众多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越不真正准备对他们自己的信念进行重新考察,越倾向于作出让步或进行妥协,也越倾向于把某种他们所知道的自由社会的偶然历史形态视作一种终极标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在那些直接经历过全权式政制(a totalitarian regime)的国家抑或在那些类似全权式政制的国家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人从这种经验中更为明确地认识到了自由社会赖以实现的条件和自由社会的价值。
当下的我国,休息权制度失灵带来的社会问题越发突出。 996工作制 盛行、 过劳死 事件频发,令人不禁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息权制度的失灵--人们日益增长的自由时间需要与社会时间不规范不公平的分配之间的矛盾--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正因如此,对休息权展开系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突出的紧迫性。本书正是针对这一社会问题,从工时博弈的角度进行法理分析的著作,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时间分配不规范、不公平的问题具有学术价值。
《执法经济学:以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为研究对象》从选择性执法的角度,从间接执法成本、间接损害与选择性执法、法治、信任与企业激励薪酬设计、执法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多任务司法裁判与相机控制权分配、基于执法经济学对收支分离与执法激励的分析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选择性执法的问题,《执法经济学:以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为研究对象》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阐释当下中国的执法现状以及民众的策略反应。
本书在分析 航空承运人在发生乘客伤亡、延误损害赔偿事故,及运输的行李、货物发生毁损、灭失或延误时,相关 公约对承运人责任规范的基础上,航空承运人为求永续经营,就其因运输所产生的相关责任,有必要通过保险的机制,将其经营航空事业的风险妥善管理与分配,因此对航空承运人责任相关的航空旅客责任保险、航空行李责任保险、航空货物责任保险、航空延误责任保险进行了重点介绍。 从 法的角度探讨航空承运人责任和强制责任保险的法律问题,借以审视 航空运输的相关法规能否与 公约的规范并驾齐驱,并为日后修法提供准则与建议,促进我国航空法治发展的健全。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 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 他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工会职责定位和工作制度,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工会法及相关规定学习汇编》收录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从综合、工作规定、组织经费规定、人事制度规定、劳动保护规定及其他规定六个部分,对工会法及相关文件进行整理汇编,是开展工会工作和学习工会知识的有益用书。
本书以历史为经线、规范为纬线,展示宪法与劳动在中国大地互动互构的壮阔图景,探讨宪法在平等就业、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劳动纪律和破产保护诸方面的意涵和演进,凝练“中国劳动宪法”的主题,在宪法学与劳动法学之间建立新的连结。本书刚柔并济、博古通今、中西合璧,展开了中国劳动宪法的壮丽图景,延展了劳动法治的生命脉络,体现了作者对于劳动法学细腻而深刻的热爱,处处可见关怀与温情。作者 完整阐发了“劳动宪法”这一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学术发展价值的概念,以劳动法诠释宪法所展望的美好生活,重新发现了劳动的宪法意义,特别是推动法治发展的代际对话与传承。这无疑将劳动法学科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叶静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为 限度满足广大群众对继承相关法律问题的需求,有效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让公民了解如何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合法合理的办理继承相关问题,北京市第二 组织干警,以常见的劳动合同纠纷与相关法律问题为主线,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呈现基本的法律规定与法院处理案件的具体规则,同时拓展知识点普及 多的法律常识, 终通过全体写作干警的辛勤付出完成了本书,希望能够为所有读到本书的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信息,解答读者的疑惑。 全书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效力、履行和变 、解除和终止、劳动派遣及社会保险纠纷解决,几乎覆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合同纠纷 大部分类型,按照案情介绍、法理分析、知识拓展、普法提示四个层面,由生活现象的具象到法律关系的抽离、再到相关法律规定的剖析, 进行法律提示, 、
《哈耶法律哲学的研究》这部专题性的研究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哈耶法律哲学的三篇研究论文和作者认为有助于读者理解哈耶法治思想的一篇翻译文字及一篇答问录,当然还依例收录了一份或许对读者有所助益的有关研究哈耶自由主义理论的英文参考文献。
针对雾霾污染现实问题,本书从法治层面系统地梳理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曾经饱受雾霾之苦的国家雾霾治理区域合作的有效举措与成败得失。同时,在国内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作为典型样本,进行雾霾治理的特色、成效、不足的深度对照与剖析。
《消费者法理念与技术的重构》对中国消费者法的产生发展与现实推动力等问题进行反思,作者从日本著名法学家星野英一将消费者描绘为 弱而愚 的 人像 出发,从私法史的角度梳理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产生路径,分析了消费者法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困境;从比较法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消费者法借鉴域外法制上的偏差和不足,对中国消费者法的法律文本实践以及中国消费者法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反思,立足人的价值和发展哲学以及法教义学层面,提出消费者保护的再造进路并重塑 强而智 的消费者 人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