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我国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的司法化进行完善,研究以 理论综述 域外制度综述 立法完善 处遇完善 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从当前罪错未成年人处遇模式的发展方向来看,处遇模式的司法化是今后主流发展方向。从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19年2月发布的《2018-2022检察改革工作规划》来看,计划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防治措施,包括临界预防、家庭教育、分级处遇和保护处分制度,旨在平衡未成年人的保护与惩罚,以期有效实现未成年人的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法教义学、文献综述、类型分析及进行研究。在作者看来,想要完成罪错未成年人保护处分立法完善,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保护处分与现行刑事司法体系相融合,形成 刑罚-非刑处罚-保护处分 的刑事后果体系;二是与相关部分法的衔接,包括我国刑法、刑事诉讼
当前,我国的刑事法研究不仅日益繁荣,而且正处在重要的转型阶段,更多地借鉴国外前沿研究成果正当其时,这既能为我国了解国外前沿成果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我国刑事法研究走向世界铺平道路。本书秉承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理念,旨在通过翻译国外刑事法的前沿成果,来为我国刑事法研究提供域外经验,扩展视野。 本书主题是当下国内外最为关注的网络刑法问题,内容主要遴选近来国外关于网络刑法的前沿论文、立法、判例,分主题专论、刑法评注、判例研究、立法动态、环球视野五个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引介德国、英美、日本的先进研究成果,为我国网络刑法的研究提供借鉴,并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范围。研究者凭借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可以站在更加国际化、体系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网络刑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加深相关问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内容包括: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不特定”的理解问题、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理解问题、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问题、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能否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问题、乘客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问题、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犯罪形态问题、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死刑适用问题等。
本书以缓刑犯的社区矫正为视角,对缓刑犯社区矫正的制度、实践及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首先探讨了对缓刑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性质,主张对缓刑犯的社区矫正是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然后,研究了对缓刑犯的调查评估,探讨了以调查评估为基础的分级监督管理,以犯罪类型为主、犯罪年龄为辅的集中教育和基于需要评估的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分类教育矫正,提出了以需要评估为基础的个别化帮扶机制改革建议;探讨了对缓刑犯社区矫正效果的评估,建议根据社区矫正效果评估结果适时调整社区矫正方案。这些研究对于我国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的深化,对于社区矫正制度和实践的完善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的不少内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是我国社区矫正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值得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
2011年修正后的《刑法》规定,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国家之所以对社区矫正予以重视,是因为社区矫正依托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实施教育矫正,社区矫正中的种种因素会*可能地为社区服刑人员扫清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那么,作为一名正在进行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要怎样遵守司法行政部门关于社区矫正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什么义务和责任配合社区矫正工作部门的工作呢? 本书会给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在法律方面给予指导。本书涉及社区矫正一般内容、社区矫正机构、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惩、教育与培训、安置与帮教、社区矫正的终止与解除、未成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结合《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的起草过程,对《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中规定的经济犯罪案件的犯罪构成、立案追诉标准适用以及司法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全面阐述,附录了《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及新旧条文对照表。 孟庆丰、陈国庆、孙茂利主编的《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对于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准确认定、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办案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广大公安司法实务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参考书,也是法学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编委会成员均为《立案追诉标准(二)》和《补充规定》起草工作的组织者、参加者,使本书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国禁毒法规介评与适用》是“两年制定向班禁毒法规课教材立体化建设”项目、“禁毒法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和“禁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禁毒法规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局限性,对目前*国禁毒刑事实体法律适用理论观点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对禁毒刑事行政法律法规适用规程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
《刑法分论案例研习》在体例上以我国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为中心分散列举,以 颁布的指导案例和各地法院公开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每个案例开篇以“研读指导”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结合该案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案情介绍”进行“案例评析”。每个案例的分析和解读都从“重点示意图”、“疑难点释析”和“知识点梳理”三个部分层层解读,从法院的判案依据、该案的疑难焦点和定罪量刑的依据及标准进行剖析,建立和提高读者对具体案件进行分析的逻辑能力。
作为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医事刑法日益成为刑法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这固然与医患矛盾、医疗事故的增多相关,也与医事刑法自身的独特性、交叉性有关。专断性医疗行为的刑法处遇问题是医事刑法领域中一个细小但颇为复杂的问题。所谓专断性医疗行为是指欠缺患者同意而实施的医疗行为,它既是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是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对于刑法意义上的专断性医疗行为而言,它需具备欠缺患者同意、侵袭性和实质性损害三个特征。 专断性医疗行为本质上是对告知同意原则违反的行为。因此,专断性医疗行为具备义务犯的基本属性。告知同意原则本系英美法系产物,经域外传人我国后已由我国医疗法规所确认。告知同意原则的核心在于患者同意,这是医患关系由以医生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反映。患者同意背后矗立的是患者自我决定权
作为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医事刑法日益成为刑法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这固然与医患矛盾、医疗事故的增多相关,也与医事刑法自身的独特性、交叉性有关。专断性医疗行为的刑法处遇问题是医事刑法领域中一个细小但颇为复杂的问题。所谓专断性医疗行为是指欠缺患者同意而实施的医疗行为,它既是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是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对于刑法意义上的专断性医疗行为而言,它需具备欠缺患者同意、侵袭性和实质性损害三个特征。 专断性医疗行为本质上是对告知同意原则违反的行为。因此,专断性医疗行为具备义务犯的基本属性。告知同意原则本系英美法系产物,经域外传人我国后已由我国医疗法规所确认。告知同意原则的核心在于患者同意,这是医患关系由以医生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反映。患者同意背后矗立的是患者自我决定权
本书适应了当前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新刑法规定的所有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认定处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书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其一,切法性。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具体经济犯罪,根据法律的规定和刑法犯罪的构成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具体的展开与论证。同时,对相关司法解释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用“解释”将认定和处罚该类犯罪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体化,内容新颖,观点准确。其二,实用性。本书从司法实路中如何查处、认定这类犯罪入手,对各抑具体犯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区分的标准以及刑事犯罪责任的认定、处罚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标准、犯罪数额的计算与适用等都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便于司法操作。同时附有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