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是伴随国家及法律产生而产生。自古以来就是困扰历朝历代的焦点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而,“从严治吏、吏治从严”,以求政治精明、社会安定,历来均是世界各国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本书分九本:《贪污贿赂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认定中疑点难点问题研究》《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失职犯罪界限与定罪型刑研究》《妨害国家机关职能犯罪界定与定罪量刑研究》《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数额认定与立案标准研究》《多发疑难职务犯罪案例教程》《多发疑难经济犯罪案例教程》 。 本书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
地方初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系列教材。
本书的撰稿人由法院、检察院的一线法官、检察官组成,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本书对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展示法官、检察官对相关案件的逻辑推理过程,呈现办案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运用法律经验帮助读者领会法律条文和法律精神,使本书既突出了实用性,有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性。
举报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公民同各种腐败现象和职务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司法实践中,群众举报为检察机关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提供了大量的案源线索,不仅促进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进行,而且在反腐倡廉、惩治腐败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办理举报事项,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如实举报、署名举报、正确举报,更好地发挥群众举报的作用,我们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举报职务犯罪指南》一书。编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宣传举报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举报职务犯罪指南。
渎职罪的基础理论既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司法实践中争论颇多的问题。本书在介绍渎职罪国外立法特点和国内立法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中渎职罪的概念、构成和司法认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立法的建议。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为七章。 引言部分对我国渎职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渎职罪构成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改善执法环境、正确指导司法实践、继续推动立法完善、深入探索刑法理论和切买贯彻刑事政策。 章首先介绍了外国刑法关于渎职罪的含义与范围、罪名、主体、刑罚种类等的一般规定,然后描述了我国渎职犯罪的立法轨迹,回顾了1979年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以及其后社会的发展与渎职罪立法的完善,分析了1997年修订刑法对渎
本书是在1998年3月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结合当前职务犯罪和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作了相应的修改、增补。在体例上,仍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问答形式。在内容上更加适应对当前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的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一些疑难问题。具体来说,本书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一)在两部分中皆是先总论后分论。首先对职务犯罪和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等斟酌要素进行总论。总论之后,在职务犯罪部分,根据刑法分则分为贪污贿赂的职务犯罪,渎职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职务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职务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职务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职务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的职务犯罪和军人职务犯罪等几个部分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立案需要有一定的标准。立案标准是指构成犯罪客观方面所要求达到的数额或者情节的界限,可分为数额标准、情节标准、行为标准、结果标准和危险标准。定罪标准就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定罪还要注意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及一罪与数罪的问题。量刑标准是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础上予以裁量刑罚的尺度。量刑时必须考虑情节。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从宽情节包括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 为了帮助广大法官、检察官、公安警察、律师和其他公民全面、准确理解刑事法律相关规定,方便办案,我们约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编写了《立案、定罪、量刑标
本书对1997年刑法与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中的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等11个玩忽职守犯罪的罪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十二章,除章为玩忽职守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外,其余各章均是以具体的玩忽职守犯罪的罪名作为对象、重点研究这些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罪与非罪的界定、罪与罪的界定以及刑事责任等方面的认定与处理问题。 全书在写作方式上,既依据刑法和条款及其司法解释的基本规定,又紧密联系司法实践中的有关案例与问题。 本书作为一部完整研究玩忽职守犯罪的专著,对丰富我国刑法分则理论,以及司法人员正确处理玩忽职守犯罪的相关案件,具有诸多积极价值与参考作用。
本书的分析研究主要涉及了犯罪总体情况、特殊犯罪现象、危害、原因、综合治理对策和行业性职务犯罪等。由于篇幅所限,很多方面并没有完全展开。方法是分析的关键,但本书没有专门在方法论层次上花时间,也没有专门讨论犯罪分析的具体方法。个案分析是犯罪分析的基石,而类案分析更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中类案分析比个案分析的篇幅要多一些,主要是由于着眼社会大视角的缘故。另外,本书将犯罪现象分析和行业性职务犯罪分析作为重点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实证分析是理性的、客观的和真实的,所以引用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予以佐证,相应地减少了感情色彩和纯粹哲学思辨的内容。
本书为“办案常用手册”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将职务犯罪相关法律文件系统整理,是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和广大公民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常备法律用书。 本书与其他职务犯罪办案用书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按照“实体篇”和“程序篇”分类编排,并在实体篇中细分不同类罪名适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与请示答复。 2.提炼〔职务犯罪罪名及法律适用〕,实现具体刑法条文与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具体规定之间的连接,方便读者快捷而集中地查找到具体罪名适用的相关刑法规范。 3.标注〔应用提示点〕,以问答形式对职务犯罪办案实务应用中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4.收入〔地方审判参考〕,通过阅读各高级人民法院在适用刑法过程中的认定标准和解答、意见等,为您办理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提供有效参考。 5.梳理、整合
本书是预防职务犯罪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内容翔实,分析透彻,观点准确,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界定出罪名之间的法律界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评介,帮助读者理解条文,把握法理,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对罪与非罪作出准确判断。
本书立足于刑事司法实践,以刑法的法益保护为核心,综合运用刑法解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刑法分则危害公共安全罪、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等各章中职务犯罪的重点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详细的论述。在本书中,作者力图准确阐明刑法规范的意义,尽量不涉及刑法立法评价;摒弃对构成要件机械的“四要件”式的形式分析,重视对实质问题的梳理与论证;拜托纯粹文义解释的约束,侧重目的的解释和体系解释。鲜明地体现了突出事迹问题与注重理论高度相结合的特点。
在国外(地区),渎职罪属于较早的刑事立法范畴,不同国家刑法对渎职罪的规定各具特色,且都面临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问题。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等九章在原刑法第八章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补充,将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中关于渎职罪的有关规定吸纳进来,使其内容大为充实。但不足的是,罪名过于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在理论上有待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在对我国刑法中的渎职罪的有关理论进行探讨与研究的同时,尽可能地收集了大陆以外地区及国外(地区)渎职犯罪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资料,对渎职罪的概念、立法例、构成特征、犯罪形态、处罚以及具代表性的个罪做了一些探讨,从完善我国渎职罪立法的角度出发,对中外(地区)刑法中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有所借鉴。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立案需要有一定的标准。立案标准是指构成犯罪客观方面所要求达到的数额或者情节的界限,可分为数额标准、情节标准、行为标准、结果标准和危险标准。定罪标准就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定罪还要注意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及一罪与数罪的问题。量刑标准是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础上予以裁量刑罚的尺度。量刑时必须考虑情节。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宽情节和从严情节。从宽情节包括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 为了帮助广大法官、检察官、公安警察、律师和其他公民全面、准确理解刑事法律相关规定,方便办案,我们约请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编写了《立案、定罪、量刑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渎取侵权犯罪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检察机关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必须及时总结工作实践中的新经验,扩大理论研究的新视野。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渎取侵权检察制度创新,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为促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政治文明服务,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献策,促进公正执法,维护司法公正。
本书研究的职务侵权赔偿责任,是指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违法侵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目前我国调整职务侵权赔偿责任的规范主要是《民法通则》第121条与《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在一些方面改变了《民法通则》的规定,这使得《国家赔偿法》与《民法通则》第121条的关系成为学术界与司法界争论的焦点,诸如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排斥关系、竞合关系、并合关系等观点相继抛出,这些观点是否揭示出两者关系的实质,需要研究。现阶段我国正在着手制定“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是否应当规定职务侵权责任?如何处理侵权责任法与 《国家赔偿法》的关系,都是值得探讨的。
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的重要课题之一。《预防职务犯罪与构建惩防体系专题讲座》一书,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从党建理论与法学理论、政治学和犯罪学的结合上,诠释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全党反腐败工作格局中的基本定位和作用;探讨了职务犯罪产生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社会危害、基本特征和发案规律;阐明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任务目标和有效措施;体现了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反腐败工作部署,落实《实施纲要》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反腐倡廉读物。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
本书共分六章。章对渎职罪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介绍了渎职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其次,从罪过形式、行为表现、主体要求、犯罪客体和立法形式等方面对渎职罪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后,在回顾渎职罪主体立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在立法上和解释中一直是变动不居的:建国初期至1997年修订刑法以前,其演进的轨迹是由大到小、由宽变窄、从抽象到具体;1997年刑法实施以后,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又不断扩大渎职罪主体的适用范围,以加大对渎职犯罪的打击力度。该章对有关渎职罪主体的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进行了分析,并对渎职罪主体的范围与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章至第六章根据渎职罪侵犯的具体客体的不同作了分类,并对各个具体的渎职犯罪作了详细分析,包括相关法律规定、概念、构成要件、立案标准、罪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