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研究总整理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对故意伤害罪专题进行了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罪的犯罪类型初探》《伤害罪若干问题探究》《论胎儿生命利益的刑法保护》《对重伤害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尽可能多地把犯罪名著翻译过来
人的行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与名利相关。追名逐利既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的一项自然权利,甚或社会发展的动力,故而正当、合理、合法,无可厚非。但追名逐利又可能一步步演变为遭人诅咒、厌恶,并力图剿灭的恶行——违法犯罪,这种演变是如何形成的,亦即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其具体过程和表现形式是怎样的,要想有效地阻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和蔓延,这些问题不弄明白,一切努力必将是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本书作者在厘清名利之含义及追名逐利之性质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本书分导论与纵论两大部分对我国“入世”后犯罪形态的演化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犯罪形态演化论;犯罪演化机制论;犯罪机制调控论。
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与发展,律师业务范围越来越宽,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律师,早已不仅仅是“打官司”的代理人,更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律师行业已步入一个规范化长足发展阶段,同时不断创新和突破,引领全国同行业发展。由北京市律师协会主编的《北京律师业务指导丛书》一共有十二卷。《军事犯罪案件律师辩护指引》是其中的一本。通过本套丛书,在律师业务的众多领域,汇集了北京律师的业务成果,总结了北京律师的执业经验,反应了北京律师的专业钻研,体现了北京律师的职业精神。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第5版)》是“司法心理学系列”之一,全书共分18个章节,主要从美国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剖析了各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和类型,揭示其背后的根源,并提供了有效的矫治策略,具体内容包括青少年犯罪起因的历史视角、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帮派犯罪和暴力、学校和青少年犯罪、警察在青少年犯罪防御和控制中的作用等。《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第5版)》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从“以眼还眼”到对死刑的讨论,人类有着漫长且充满争议的处理犯罪行为的历史。 ,犯罪与惩罚仍然是我们文化的重要部分,但是社会对犯罪和如何惩罚犯罪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本书中,作者从 视角对犯罪和惩罚进行了回顾,检视人类惩罚某种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并对这些方式的效果进行省思。作者将这一历史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探究了监狱的诞生和监禁的制度,并认为这可能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安全所做取得的 重要的进步。
《挪用犯罪新论》挪用犯罪在我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犯罪类型,其类型化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极大的实践价值。从古今中外规定来看,既有共性规律可循,又有自身规律可挖。社会的发展,犯罪圈的变化,带来了挪用犯罪范围的扩大和新类型罪名的增加,而依照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的折中思路认知挪用犯罪的本质更为全面准确。依照主体内容的不同,挪用犯罪分为自然人挪用犯罪和单位运用犯罪。依托理论,脚踏实践,对前者构成体系中新型暨疑难问题的研究是论文的应然重点,对后者犯罪构成与司法认定的整体分析是写作中的实然内容。
《高技术犯罪调查手册:建立和管理高技术犯罪防范计划(原书第2版)》以全球信息环境下的高技术犯罪为背景,为以高技术犯罪调查员身份工作在全球信息环境中的人员提供全面的指南。帮助读者了解全球信息环境及其威胁,关注高技术案例及相关调查,建立并管理高技术犯罪调查团队和防范计划,以及拟定高技术犯罪调查职业规划。 《高技术犯罪调查手册:建立和管理高技术犯罪防范计划(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高技术犯罪调查员的培训教材,也是政府官员、司法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入门培训教材以及重要参考手册。《高技术犯罪调查手册:建立和管理高技术犯罪防范计划(原书第2版)》适合学校教学和培训使用,尤其是信息安全、计算机专业、司法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等本科专业或应用型专业,包括作为工程硕士教材。
《犯罪实行行为论》作者西原春夫为日本 刑法学家,早稻田大学前校长,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著述甚丰。本书的译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江溯。《犯罪实行行为论》是作者西原春夫的古稀祝寿文集,主要集结的是作者对于犯罪实行行为所进行的数十年研究的精华。1编以举例的形式,说明犯罪实行行为的起点,实行行为起点与犯罪未遂,犯罪预备之间的关系。第二编讨论的是原因自由行为造成的犯罪后果的可归责性,第三编讨论的是共犯与间接正犯的问题。正文并附日本知名刑法学家曾根威彦对西原春夫教授的犯罪实行行为理论体系的解读,可为本书的阅读提供指导。
《超级谋杀者的心理画像》不是又一本关于连环杀人杀手的故事书,它比老调重弹那些犯罪过程更有吸引力。它不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情节或血淋淋场面的描述吸引读者的目光,而是通过陈述犯罪细节来刻画解读犯罪的心理轨迹,他也不用危言耸听的方式来描绘已侦破的案例,而是已实事求是的态度直截了当地叙述形形色色命案的侦查过程。
《共犯与身份》旨在解决“共犯”与“身份”两个领域交汇而成的复杂问题。全书分为四章,首先规划了研究的基本路径,概述了学说研究现状;其次,论述了刑法中身份的概念、特征、功能与体系,身份犯的规范特质等内容;再次,讨论了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论范畴,诸如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共犯的处罚根据,共犯的属性等问题;后,分析了身份犯的共犯,非身份犯的身份与共犯诸种类型的法律规定或者理论学说,建构起体系性处理规则。《共犯与身份》适于法律科研工作者和法学专业研究生,立法、司法机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法律工作相关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