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里科 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他与龙勃罗梭、加罗法洛(Baron Raffaele Garofalo)被誉为 犯罪学三圣 ,是刑事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菲利的主要著作《刑事实证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坚持犯罪现象的决定论,不承认古典学派信奉的 自由意志论 ,基于有效的社会防卫目的,致力于 对罪犯的犯罪行为和社会两方面 的研究。菲利在 犯罪社会学 这一概念下,将刑事科学组合成一个体系,对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构建了自己的犯罪学思想体系。 《实证派犯罪学》一书汇集了恩里科 菲利于1901年4月22日、23日和2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三次讲演的讲稿。虽只有短短四万余字,却是菲利刑法学说和犯罪学理论的高度浓缩。
本书根据 现场绘图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以实训项目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包括基础知识和实训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介绍了现场绘图的基础知识、现场绘图的分类和现场绘图的步骤三方面的内容;实训部分主要介绍了采用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平面图、现场平面展开图、现场方位图、汽车案件现场图、野外案件现场图、现场综合分析图的方法。该教材既适用于公安高等职业教育,也适用于对基层技术民警的培训。
《刑事侦查学(第2版)》是刑事侦查综合型理论著作。全书由导论、刑事技术、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四部分组成,共二十五章。作者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代刑事侦查学的新成果,对刑事侦查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合于刑事侦查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侦查人员及其他司法实际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自学法学的人阅读。
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国家,在犯罪学与犯罪控制的策略上,正在日益成为犯罪统计学和管理犯罪学的领地,以此计算出危险族群的分布区域、易犯罪的时间以及统计哪些释放者再犯的可能性,由此使得监狱正在进入仓库化管理的时代。本书的作者从欧洲的观点对于这种犯罪控制的工业时代进行了梳理,也提出了批判,指出在以经济模式看待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如果社会没有仁慈和宽容,重刑的刑事政策只能把更多的人送到监狱,而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犯罪学和监狱学前沿理论的著作,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许多知识和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而是充满了对数字式控制和工业式管理的反思。
本书共分六部分:导论部分犯罪动机与死刑适用的研究意义、现状及思路进行介绍;*章,犯罪动机在死刑案件中的存在,主要介绍犯罪动机的概念及分类、心理学分析、刑法学意义;第二章,犯罪动机影响死刑裁量的根据,主要介绍其理论根据及法律根据;第三章,犯罪动机与故意杀人案件的死刑适用,包括对故意杀人案件、严重危害法律秩序性故意杀人案件、民间矛盾纠纷激化性故意哈人案件死刑适用情况的分析;第四章,犯罪动机与毒品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包括依法应予从严惩处、从宽处罚的毒品犯罪案件的死刑适用;结论部分对全书进行梳理,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思路,为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丛日禹编写的《醉酒驾驶犯罪研究》从刑法教义学角度,以《刑法》 33条之1的醉酒驾驶为核心,对醉酒驾驶分别成立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根据和刑法上的定性分析,对当前刑法理论中抽象危险犯和犯罪过失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本书以认定危险驾驶罪为契机,在进行犯罪认定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犯罪成立理论,为检验“三阶段犯罪构成理论”和“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优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权威。” 侦查机关公正执法办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公正执法,就没有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无法实现中国梦。 大众传媒履行着宪法赋予的舆论监督职能,对侦查机关及其民警坚持公正执法的实践做了大量生动的报道,为侦查机关推进公正执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效地推动了司法公正。 当前,我国的刑事侦查工作面临着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和人权保障日益完善的双重挑战。而伴随着公众知情权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地介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对侦查活动的报道、监督以及所引发的社会、法律问题也备受关注。传媒
《影像中的侦查学:以TVB剧集为例》以TVB刑侦剧为切入点,将TVB刑侦剧中涉及的侦查学知识,分为侦查主体、侦查措施与方法、侦查认识与思维、侦查程序、侦查技术、总体评价与启示等若干部分进行了富有趣味性的分析,可作为侦查学知识的入门读物。《影像中的侦查学:以TVB剧集为例》是专门以TVB刑侦剧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可作为剧集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犯罪学是一门以观察犯罪现象、研究犯罪规律、归纳犯罪原因、制定犯罪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其以控制并预防犯罪为己任,因而名副其实的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犯罪学论丛(0卷)》是由赵国玲老师主编的,介绍犯罪学领域新理论研究成果的连续性出版物。 《犯罪学论丛(0卷)》整体分为“犯罪学基础理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罪犯矫正与社会复归”以及“职务犯罪防控”等四个部分。
丛日禹编写的《醉酒驾驶犯罪研究》从刑法教义学角度,以《刑法》 33条之1的醉酒驾驶为核心,对醉酒驾驶分别成立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醉酒驾驶犯罪的刑罚根据和刑法上的定性分析,对当前刑法理论中抽象危险犯和犯罪过失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本书以认定危险驾驶罪为契机,在进行犯罪认定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犯罪成立理论,为检验“三阶段犯罪构成理论”和“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优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和人员交往日益增多,与之相应的是,诸如跨境犯罪、恐怖主义犯罪、洗钱犯罪等也随之发展起来,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在由中国和日本的学者、实务部门人士参加的2006年中日犯罪学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上,中日两国的论坛参加者就恢复性司法、刑事政策、少年司法和跨境犯罪诸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犯罪学论丛(第5卷)》收录了这次论坛上的主题发言。《犯罪学论丛(第5卷)》新开设了一个 国外犯罪学 栏目,介绍国外犯罪学发展的情况和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在我国当前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中,过多的焦点集中于规范的选择适用,而事实问题则大多依附于证据的认定进行解决,规范对于事实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此种大小前提之间互动性的忽略使得裁判事实的建构逐渐沦为裁判规范建构的附属品。 《刑事裁判中事实建构问题研究:基于犯罪构成的视角》主要论述以下三个问题: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要素组合,是关于哪一类生活事实构成犯罪的概念表达,其依据抽象的要件及要素去寻找相对应的生活事实,予以比对与整理;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犯罪构成是关于刑法规范的理论分析模具,其对事实进行一种体系化的整理,具有工具性意义;作为一种裁判模式,犯罪构成是连接刑法文本规范和具体案件的事实之间之桥梁,其对事实体现为一种实践意义的建构。
从总体上看,本套系列教材的鲜明特点是“原理+能力”、“原理+训练”。具体如下: 1.系统性。本套教材注重对相应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务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释义准确,论点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实用性。根据警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实用性和指导性为原则,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育,着眼于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了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3.时代性。广大作者在编写本套教材时,以*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依据,以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广泛吸收理论界*科研成果,
《犯罪学论丛(第7卷)》内容为:这是一本有关犯罪学话题的论文集。全书论文共三十二篇,被分成五个栏目,包括:犯罪学基础理论,毒品犯罪,农民工犯罪,社会分层与多元化背景下犯罪新趋势,刑事被害问题研究。该书融学术性、实践性、资料性于一体,是相关领域人员学习、工作、研究的重要参考。
由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涵盖犯罪现象、原因、对策等犯罪问题的各个方面,犯罪学必将涉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精神病学、警察学、侦查学、文化学、统计学、医学、生物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学说、知识及智识思想。于是,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仅牵涉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模式,而且还影响到犯罪学概念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