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经过三次审议,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共8章74条。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该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参与立法的相关专家编写,对每个条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读。坚持以准确地反映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款内容为基本要求,努力做到观点的权威性和内容解释的准确性。为研究、适用、学习、遵守法律提供了指引,是保障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的推荐参考用书。
本书收录了2020年5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全文,节录了部分“总则编”和“侵权责任编”内容。 本书中的【理解与适用】从庞杂的相互关联的法律条文以及 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等对条文的 解读中精选、提炼而来;【典型案例指引】来自 指导案例、公报、各 人民法院判决书等,点出适用要点,展示解决法律问题的实例。
主权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近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历来就是国内外学术界的重点研究领域,20世纪国际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使主权国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主权至高无上、不容分割。近些年来,逐渐升级的中国“台海问题”、悬而未决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终而未结的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涉及国家主权。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应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 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令人向往,引人追求。尊重人权,保障人权,业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国际交往中,把人权定位为目标,就能使各方抛开分歧,求大同而舍小异,创造对话和合作的机会。在国际合作领域里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国家的权利,以不侵害人权为基本标准。各国应承诺要尽快朝着实现基本人权
本书共五章。章介绍了大众传媒的概况。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媒介的全部内涵是:普天之下,莫非媒介。狭义的媒介,即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媒介,后三种称电子媒介,再加上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及互联网,本书在狭义范围内使用大众传媒,有时把大众传媒与新闻传媒视为同义。本章介绍了媒介的起源与发展,并阐述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及网络媒介的特征,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探讨了大众传媒与名誉权的关系。从人类早期社会伊始,名誉权就受到保护,但确认和保护名誉权的
《人身损害赔偿知识问答》简要介绍了各类普通人身损害、学生伤害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和国家赔偿等损害赔偿的基本法律知识和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方法。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次到法院打官司的老百姓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觉得自己有理却打输了官司,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举证不力造成的。其实,由于官司中争议的事实都是过去发生的,官司中的当事人虽然经历了纠纷全过程,但是法官并没有亲眼目睹这些事实,法官只能是根据相关证据对纠纷的是非进行裁判。因此,当您准备诉讼的时候,不但要有理,而且还要有“据”。 那么如何举证、举哪些证、有什么法律后果,您知道吗?不光当事人,就连法官有时也困惑:怎样指导当事人举证?如何具体确定举证责任分配?如何组织当事人质证?怎样认定证据? 本丛书搜集了各类法律纠纷中出现的有关证据的种种问题,邀请法律专家进行分析解答,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有关证据的常识和技巧,从而不仅可以为赢得官司作好准备,也能在日常生活中
223个要点问题全面解读人身损害赔偿相关规定,12件法律文件配套理解人身损害赔偿法律体系。
《法律一本全丛书》以*通过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为主线,把处理某类案件的所有法律文件有机地汇总在一起,在编辑技术上集主体法条、专家点评、旧法对照、相关规定、关联索引于一身,使读者在处理纠纷使用时更直观、快捷、全面、准确。 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体例编排合理 在体例上,本丛书每册书都以一个法律文件为主体法,在主体法条下分为: [专家点评]点评内容简洁实用,涉及概念界定、构成要件说明、要点总结,提示核心内容疑点难点及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旧法对照]通过新旧文本对照,反映新法的改进之处。 [相关规定]逐条收录与主体法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 [关联索引]列出与主体法相关的其他法律文件的目录与发布日期,以便查询。 二、法律文件全面 丛书在主体法条下节录或全部收录相关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是社科院法学所“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丛书”(三卷本)项目中的第三本。2003年初,国务院信息办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课题组承担《个人数据保护法》比较研究课题及草拟一份专家建议稿,由周汉华研究员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经过课题组成员近2年的工作,分别形成了中期与终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也就是整个项目的精华。书稿的主要内容为19个专题报告,涉及法律名称的确立、立法模式问题、立法的意义和重要性、立法现状以及立法依据,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适用例外及其规定方式,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关系,对政府机关与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不同规制方式及其效果,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关系,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特
编撰《人身权益保护案例选编》意图有三:一是指导受害者、特别是农民工和广大农民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醒企业主、医务工作者和驾驶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爱护他人、珍惜生命置于至高的位置,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人身伤害事故;三是为处理人身伤害事故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参考案例。
该丛书共6本,分为《学生人身损害赔偿》、《消费行为导致人身损害赔偿》、《工作导致人身损害赔偿》、《共同侵权导致人身损害赔偿》、《物件导致人身损害赔偿》及《医疗损害赔偿》。这六本书将日常出现的人身解释主线,将每个案例分为案情简介、当事人起诉情况、审判请况和依法点评四个部分。 案情简介,能够使读者没看完案例前就对该案例有一个大体了解。 当事人起诉情况,使读者能够从中学到起诉的知识技巧; 审判情况,能使读者了解法官对一个案件如何进行审判; 依法点评,能够告诉读者法官为什么这样判案,这样判案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以及依据新的司法解释会产生的不同法律后果。
遇到法律纠纷应该怎么办?是从查找国家的法律规定下手?还是要先看看以前类似案件的处理结果?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员而言,法律意识虽然越来越增强,但繁杂难懂的法律条文、环环相扣的法律程序,都成为顺利解决问题的极大障碍。《法律纠簿处理一本通》系列图书的出版,旨在帮助广大读者清晰、明了地知道如何自助解决法律纠纷。
本书为“农村法律纠纷案例解析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深入浅出地为您介绍农民外出务工人身权纠纷所涉及的法律及应对方法。 本书语言力求简洁、平实,案例典型、真实、有代表性。本书的后还附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方便农民朋友们查找。
本书从侵犯人身权行为认定与赔偿、法人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婚姻家庭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商业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财产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特殊侵权行为认定与赔偿等6个方面,对较为常见和易于碰到的、具有代表性的55种侵权行为,就如何依法认定与规范赔偿进行了探讨,并当人们在依法确认侵权行为的性质、损害事实,以及损害赔偿责任构成之后,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合法与合适的途径、方法去索赔的问题给予确切的解答。 本书的*特点,是融学术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于一体,便于借鉴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