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博弈论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对国际税收政策的传统理论模式进行了深入反思,认为由发达国家俱乐部主导确立的一系列国际税法规则,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存在理论和实践效果的重大缺陷;提出完全的税收协调与合作并不必然带来分配正义和效率提升,而合理的竞争则能够实现这两个政策目标。 本书为建立更公平和富有效率的国际税收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从国际税收竞争的角度,把国际税收环境类比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竞争性市场,每个国家都是市场参与主体,相互竞争资本和税收居民。好的国际税收政策,不是用权力去压制竞争,而是要充分引导竞争、消除竞争的阻力,在克服市场失灵方面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研究财政法理论,下编主要研究财政法制度。 br 上编为财政法基础理论,分为九章,分别为:政府与纳税人的基本关系、财政公平原则与财政效率原则、财政立宪的源流、财政立宪的经济基础、财政立宪的文化传统、财政立宪的基本要素、财政立宪的基本路径、我国财政立宪的现实基础考察以及我国财政立宪的路径选择。 br 下编为财政法基本制度,分为九章,分别为:财政法的体系、财政收支划分制度、财政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彩票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国库管理制度。 br
研习财政法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因此,财政法学不能满足于书斋里的学问,而应该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实践,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丰富的手资料。需要通过调查掌握的信息大致有:,财政制度运行的现状、效果和问题。这些信息虽然不影响对行为的合法性判断,但对于及时修改法律或更正解释立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现实中各地推行的财政改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存在合法性瑕疵。第三,对于财政法未来的走向,不同阶层的人有何种不同的认识,共识是否可能达成,分歧的焦点在什么地方,等等。 以上这些信息也许还有其他渠道可以获得。毕竟,网络、报刊、电话等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信息便利。但是,等待其他人发现新闻本身需要时间,更何况每个人关心的视角不一样,对题材所做的裁剪也不一样,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
财政立法权是制定财政行为规则的权力,在一个国家的财政体制中居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财政立法权纵向配置事关财政体制、立法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需要从多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书分析了我国财政立法权纵向配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域外财政立法权的纵向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财政立法权纵向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构想。
《财税法疏议(第二版)》从财政危机等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在财税法领域普遍存在的需要着重关注的"两类问题",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三大主义"。在财税法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上述的问题与主义体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本书又提出了连接问题与主义的"可税性理论",以期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制度建设,完善对各类主体的权利配置,完善对各类主体及其行为的规制。为此,本书还着重以在财税法中居于重要地位的税法为例,探讨了税权的具体分配,以及对各类主体及其行为的税法规制问题。本书涉及到了财税法领域*为重要的一些基本问题,涉及到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及具体制度,适合于各类对财税或财税法有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的研究思路遵循财税法学界倡导的问题意识,从预算制约与协调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入手,尝试反思预算权利与预算权力、预算收入权与预算支出权、预算法的三重使命之间的逻辑关联。首先,提出了预算治理从家国性、政府性向公共性的理念转变;其次,提炼出预算效力从 税收法定 的收入控制转向 预算法定 的收支并重规制功能;最后,回应了预算法如何实现 预算管理法 管理预算法 公共财产保障法 三重使命。
财政法学是一个 广阔、有待开发的领域,它既涉及税、费、债等各种财政收入工具,也需要关注财政管理、支出以及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为推进学科的发展,财政法学研究不能停留在理念,还必须深入到具体制度,采用解剖案例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熊伟编著的《财政法基本问题》内容除阐释财政法的理念架构和宪政基础外,还深入剖析了纳税人知情权、税收先征后返、地区间对口支援、中央代借代还地方、房产税改革试点、城市道路通行费、燃油税费改革、区域财政合作、 体制改革、所得税汇总缴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算超收收入、预算的性质和效力等现实问题,并在政策层面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财政法基本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观点的创新,也在于案例式研究方法的引入。通过关注现实问题和分析具体制度,财政法学的理
“宪政的发展史就是财政的发展史”,已为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所印证。但如何对国家财政的收与支做出合理的安排,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问题。目前对财政秩序的形成更多的是从经济学、财政学或者政治学的角度加以考量,对财政行为的法律视角的考察却往往被忽视。将财政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中,实现财政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生活的法治化程度。本书首先对财政权的概念加以概括和抽象,对财政权的运行和法律规制考察之后,再分别针对国家财政收入行为、财政支出行为和议会监督进行详细的研究,后针对预算法改革和完善加以探讨。
明代的市场,是在国家财政税收、贡赋制度、货币制度等因素的共同催生下发展起来的,脱离国家制度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市场也无从运转。从法律条文的形式上看,明代的市廛法经历了从 律 到 例 的格式调整。例的不断增修,使市廛法在形式上进一步体系化、规范化。从法律条文的内容上看,明代市廛律例的扩充,使明廷对经济活动的调整不断深入,以维持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明代的司法案例中,州县官员援引律例条文断决案件,并辅之以情理,使传统伦理与经济秩序融合的程度加深,成为明代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助推力。
《中国基层司法财政变迁实证研究(1949-2008)》根据新近颁布的中央政法委《关于司法改革框架意见》的七项政策而设计内容。 《中国基层司法财政变迁实证研究(1949-2008)》选择了四川省的基层法院作为实证样本,收集了这个县法院从1949年到2009年的财政资料,这些材料由财务数据、财政文件构成,并对相关人员做了一系列深度个案访谈。本书回答了法院的经费从何处而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以及经费都被支出到哪个领域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还是业务经费?)等诸多人们关心的问题。由此,可以把握中国法院,尤其是地方基层法院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制度的特点,包括形成这些特点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背景和原因,尤其关注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与独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了由省统管法院人财物的改革方案。本
本教材遵循“理解基本金融原理-熟悉微观金融业务-培养宏观金融视野-指导金融综合应用-展望金融发展趋势”的逻辑,共分为十一章。 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货币、利率、信用等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具体包括“认识货币”和“计算利率”两部分内容。 第三章至第六章从微观的视角回答“金融是什么”“金融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具体包括“走进银行”“交易证券””巧用保险”和“使用外汇”主题。 第七章至第九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金融的基本原理及其与 宏观政策、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具体包括“理解运行”“解读政策”和“放眼 ”主题。 第十章为“初学理财”,从理论结合实际的指导思想出发,以个人理财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所学内容,提高自身的“财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第十一章为“网络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