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全书共分为七章:靠前章为“法律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第二章为“诉讼法律关系范畴的理论渊源”。第三章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渊源”。第四章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五章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结构研究”。第六章为“刑事诉讼条件研究”。第七章为“刑事诉讼法律责任研究”。
本书系著名律师邬华良的个人办案纪实专集。邬华良律师在其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经办1400余件案件,形成了稳健、朴实而又辩锋犀利、张弛有度的办案风格,以善于寻找和发现新的角度和证据终赢得诉讼而著称。书中首次精选披露了其经办的十大经典案件,包括一波三折的徐叶松故意杀人大案、出租车司机拒载案、明清小品著作权纷争案、“不该出生的人”引发的医疗侵权奇案、我国首例“过劳死”人身侵权赔偿案、少女芭蕾课上摔成瘫痪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国内首例网络评论引发的名誉维权连环案、胡伟国纵火案、以间接证据推翻自己亲笔所写收条的否定“证据之王”案、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每一案件均含有纪实报告、专家点评、辩护(代理)词、媒体报道四部分。这些案件案情迷离,庭辩激烈,承办律师以其智慧和执著,百折不挠,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的国家监察委员会管辖规定,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对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范围。为帮助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理解监察法精神,正确贯彻落实规定,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整理了88种职务犯罪的追诉标准,对尚未有具体追诉标准的罪名提出了参考意见,编写了本书。本书从贪污贿赂犯罪、滥用职权犯罪、玩忽职守犯罪、徇私舞弊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公职人员其他犯罪等六个方面对88种职务犯罪追诉标准进行了汇总梳理,列出了职务犯罪追诉的法律依据,摘编了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既为纪检监察机关履职提供参考,也是广大公职人员学习的有益辅导。
本书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在对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以实践给现有相关制度和理论带来的变革和挑战为出发点,以生态环
围绕目前证据学中的研究热点——证明标准问题,本卷专门组织了“证明标准笔谈”,陈光中、卞建林、刘金友、徐静村、崔敏、陈卫东、何家弘、王尚新、南英等专家、教授阐明了证明标准问题上的观点和见解,使该问题的研究更趋全面与深入;《市民社会与刑事诉讼法的精神》论证了市民社会同刑事诉讼法的理性与科学、民主与自由、公正与效率等精神的关系;《刑事诉讼程序功能分析》围绕刑事诉讼功能与价值、规范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我国法院行政化、企业化倾向之初步批判》分析了现代法治社会中法院区别于行政机关的必要性及两者的主要区别,对我国的法院体制及其运行过程中的行政化、企业化倾向客观地进行了描述、探讨了造成这种行政化、企业化倾向的主要成因及其矫治对策;《效率与程序和谐论》从一种新的视角解析效率与程序的关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