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法庭审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而法庭所能认定的事实只能是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证据法的意义在于它是界定法庭可以接受何种证据,不可以接受何种证据的法律。美国证据法是在普通法证据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为适应美国审判实践的需要,也取得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证据法的发展。《美国证据法》拟就美国证据法向读者作一介绍。书中涉及证据相关性,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人证言,传闻证据,免于作证特权,科学证据,专家证词,实物证据等证据法问题。美国证据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确认和使用可靠证据。以及如何兼顾其他社会利益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体现于美国证据法规则中的经验和政策性考虑对我国学者研究证据法问题有借鉴意义。《美国证据法》适合证据法研究者阅读。
本书共分为“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比较法与其他”“国际法资料”以及“书评”等栏目,收录的近20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包括我国涉外监护法律适用的问题、跨国代孕亲子关系法律适用问题、《海牙判决公约
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政治基础、基本价值、法律性质、管辖权和发展趋势等基础性问题;全球化时代联合国的改革困境与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化时代的非政府组织及市民社会与国际法治;全球化时代海洋法、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外交法、国际刑法、国际环境法等国际法分支发展中的新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贸易与环境、贸易与劳工权益、国际货币规则、国际商事仲裁等凸显的新问题;等等。
《罗马法中的信托法》对信托法在罗马法的起源、演进以及对继承法的改造进行了考察和讨论,对《学说汇纂》和其他文献进行了考察。在长达五个世纪有余的时间内,市民法中的继承法与信托法勉强共存,但当改革发生之际,信托法旋即胜出。由此看来,信托法在五个世纪中从发端直至成熟,其历史恰堪制度进化史的范例。
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14000多个,绝大多数条约是需要在我国适用的,但我国法律对此却没有规定。本书对国际条约在我国适用的原因、前提条件、基本原则、法律位阶、适用方式、条约与法的冲突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上消除实践中的矛盾与混乱之处,规范我国条约适用的实践。
国际法中之习惯不同于习惯,习惯的存在与内容较少有争议,而国际习惯之创造主体为各主权国家,之上再无更高,这导致其形成时间、效力来源、与其他渊源间之效力等级等诸多争议。然这些并不影响国际司法机构裁断国际争端,亦不乏对习惯国际法存在与否及效力问题的判解。《习惯国际法的司法确定》即以国际法院之司法实践为切入点,对其如何运用法律方法确定国际习惯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提出,在国际法诸渊源中,习惯是最终效力根据。国际习惯形成理论的分歧概在于事实(国家实践)如何转化为规范C习惯法)。作者在简要回顾之后,运用认知心理学作出分析,继而将视角转入对国际法院司法实践的考察。作者认为,法院确定习惯国际法的实质即法官造法,故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通过法律论证、利益衡量、整体解释等方法来确定。最后,作者指出
无
在日本,围绕东京审判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审判和审判结果一直是日本右翼力图扳倒的几座历史大山之一。而为右翼提供“法律依据”的却是东京审判的法官之一印度人帕尔和他的《帕尔意见书》作为东京审判的印度藉法官,帕尔提出了宣告全体甲级战犯无罪的反对意见书。在审判过去六十多年的今天,作为批判东京审判的依据,持右翼立场的人常常援引《帕尔意见书》。意见书也常成为争论的焦点。帕尔提出全体被告无罪的结论,有何特殊的背景?推本溯源,帕尔在本国印度的经历又是如何?究竟因何种缘由进入东京审判的法官行列?
《中国国际法年刊》为学术刊物,由中国国际法学会主办,王铁崖先生任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与1982年创刊,已故的陈体强、李浩培曾先后与王铁崖共同担任主编。《年刊》每年一卷,并出版2卷英文版。《年刊》开辟有论文、评论、特载、学术活动、文件资料等栏目,登载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界动态,代表了中国国际法学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动向。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当前国际法处于亟待进一步发展的转折点上,以及在这一转折点上,作为新兴大国的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如何在既有物质准备的基础上做好理论准备。而做好理论准备需要一种新出现的价值观念得到大多国家的认同。在新兴大国中,只有中国具有持续提高其在国际经济和安全议题领域的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行正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新选择的契机。这种新选择的重点不再投射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家间共存上,而是以现在于限度上存在的国家间的合作为起点,力求实现国家间的融合。
有人认为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抛弃就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抛弃,但是近年来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看到新一代理论家们重新燃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左翼国际法:反思马克思主义者的遗产》正是这一兴趣的延续。它特选国际法作为议题,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开拓性地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概念和国际法的分析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译丛·左翼国际法:反思马克思主义者的遗产》收录文章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法批判观之间的关系、苏联国际法理论遗产、国际贸易法和人权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国际法角度认识诸如商品、实践和剥削这些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