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罪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内容介绍: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进行的军事对抗活动。鉴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力,战争法在禁止国家非法使用武力的同时,正视现阶段战争难以完全根除的现实,致力于规范交战各方的具体作战行为,规定严重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构成犯罪并引起刑事责任。1945年,《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正式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将战争罪界定为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罪概念中“严重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行为”这一基本特质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内涵却随着战争形态和战争法自身的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适用范围也从仅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扩大到全面涵盖国际性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战争罪与侵略罪、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等邻近罪名存在
本书紧密结合靠前刑法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靠前刑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反映了现代靠前刑法规则的内容及其特点。全书共15章,主要涉及的内容是:靠前刑法导论,靠前罪行,靠前刑事司法机构,司法
《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和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全书始终注意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既不割裂各阶段之间证据规则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揭示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
本书研究的是国际刑事法院与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关系问题,此问题的研究中可以折射出国际法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走向。从微观到宏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层面分析论述,即对具体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微观层面,对安理会在向法院提交情势、推迟法院调查起诉、在法院管辖侵略罪、以及与法院进行合作这四个方面展现出的两者关系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中观层面,以及全书结尾部分高度总结概括提出的整体结论的宏观层面。
《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证据法的发展方向和某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证据立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全书始终注意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既不割裂各阶段之间证据规则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揭示了国际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发展趋势。
本书采用编译和评论的形式,以运用的不同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线索,选择刑事司法领域内研究主题贴近我国现实并能被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所借鉴的十个实证研究报告,在对其全文翻译的基础上加对其研究方法的评论。本书所选择的实证研究报告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研究主题包括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辩护、司法公信力、陪审制度等热点问题,作者包括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详细情况见下表)。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证研究报告的翻译和研究方法的介评,既可以使读者通过实证研究个案来了解研究方法的细节并能够掌握与运用这种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报告了解域外刑事司法的发展和实务状况。本书系国内尝试编译国外刑事司法实证研究
本书采用编译和评论的形式,以运用的不同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线索,选择刑事司法领域内研究主题贴近我国现实并能被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所借鉴的十个实证研究报告,在对其全文翻译的基础上加对其研究方法的评论。本书所选择的实证研究报告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研究主题包括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辩护、司法公信力、陪审制度等热点问题,作者包括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详细情况见下表)。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证研究报告的翻译和研究方法的介评,既可以使读者通过实证研究个案来了解研究方法的细节并能够掌握与运用这种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报告了解域外刑事司法的发展和实务状况。本书系国内尝试编译国外刑事司法实证研究
这本《中英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由李韧夫等著,是从中英美三个角度对刑法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刑法学著作,涵盖犯罪的外部因素、因果关系、犯罪心理、不完整犯罪、杀人罪、伤害罪、性犯罪、侵财罪共八个主要问题。全书在阐述英美刑法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与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进行比较,进而对两大法系的相关理论进行评析,并突出热点及难点问题。这本《中英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既坚持理论的抽象性与深刻性,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重要性,并在系统阐述理论的同时佐以相关案例,是对刑法问题进行法系间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书共分八章。里面不仅对战争罪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战争罪的构成要件、犯罪模式以及排除战争罪刑事责任的理由等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对世界上主要国家战争罪的立法、对战争罪的管辖问题以及如何在各国之间开展司法合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应在战争罪方面是否立法及如何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本书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渊源,以及作者说的“国际刑法的不同要素”的适用问题。第二章阐明了该学科的主题,一些刑法学者称之为属人原则(rationepersonae)。第三章述及国际犯罪,刑法学家称之为属物原则(rationemateriae),还讨论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学家将它视为刑法总论中的问题。第四章论及总论问题,根据刑法学家的看法,它包括刑事责任及其免除的条件等。第五章论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主要方法——间接执行制度。第六章阐述了国际刑法执行的其他方法,即直接执行制度,该章叙述了国际刑事司法直到国际刑事法院建立的历史与演进,对此将在第七章分别讨论。第八章阐述了国际刑法的新发展,即刑事司法的混合执行制度。第九章是国际刑法的程序问题。第十章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刑事司法,包括责任问题,以及国际社会与对强行法上国际犯罪免予处
本书开辟了“执法合作”专栏。执法合作在合作事项和合作主体方面要比刑事司法协助更广,但两者也往往相互交叉或互为补充。陈捷和吕庆明撰写的《靠前执法合作新重点——金融情报交流合作》向人们展现了金融监管机关在
本书是关于国际法上废除死刑制度的理论专著。本书深入研究了国际社会在放弃死刑方面的法律进步,讨论了在联合国人权制度(《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等国际法律文书有关死刑问题条款的制定、解释和实践)、国际人道法领域(《日内瓦第三公约》和1977年两个议定书)、国际刑法领域(“二战”后的起诉、治罪法、特设法庭、国际刑事法院对死刑的排除)、欧洲人权法(《欧洲人权公约》有关条款的起草、解释,公约第六号议定书的起草、解释,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欧洲联盟与死刑)、美洲人权法(《美洲人的权利和义务宣言》和《欧洲人权公约》有关条款的起草与解释,公约《关于废除死刑的议定书》等)和非洲人权法等领域废除死刑的问题。其中,联合国人权制度和欧洲、美洲人权制度是重点。作者在书后附录了
本书是对明前期政治生态与士大夫主体意识所做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探究明前期政治生态生成演变的轨迹及呈现的主体特征,解读明前期高压政治生态中士大夫主体意识的表达方式和实践情态。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有意义的领域之一,是士大夫的政治角色和自我意识。士大夫是 权力运行的实际操作者,是具有独特境界的人群,是现代知识精英的一面镜子。明代是中国士大夫政治的 一个高峰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皇权专制达到的高度。与此同时,理学成为政治文化的基色,由知识文本到思想信仰,成为整个国家政治的精神中心。这使得明前期士大夫虽然被笼罩在专制皇权之下,却始终具有清醒的政治自觉和明确的主体意识,并借助皇权的短暂弱化实践其自身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本书通过研究明前期士大夫的心态和行为,提供了对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
。。。
回顾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使无数生灵遭到涂炭,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虽然在暴力冲突中男子和妇女都会成为受害者,但是妇女因其性特征一般会比男子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犯。千百年来,“军人强
刑事法已随全球化趋势演变成一门国际学科,而这正是本书重点。《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计四编,共17章,分别为绪论、刑法适用法、欧洲刑法及国际刑法。“刑法适用法”探讨德国刑法效力;“欧洲刑法)分成欧盟刑事法与《欧洲人权公约》,前后结合《里斯本条约》,讲述欧盟法现况;后者说明公约与欧洲人权法院裁判影响内国刑事法之部分;“国际刑法”在介绍国际法进展,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为基础,另检讨德国法之因应。作者在有限篇幅内,毫无遗漏任何重要资料地说明跨国刑法,让想接触国际刑法与欧洲刑法的学习者立即了解这块法律领域,也可以成为高等院校刑法专业学生及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采用编译和评论的形式,以运用的不同实证研究方法为主要线索,选择刑事司法领域内研究主题贴近我国现实并能被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所借鉴的十个实证研究报告,在对其全文翻译的基础上附加对其研究方法的评论。本书所选择的实证研究报告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国家,研究主题包括恢复性司法、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辩护、司法公信力、陪审制度等热点问题,作者包括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和研究机构(详细情况见下表)。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证研究报告的翻译和研究方法的介评,既可以使读者通过实证研究个案来了解研究方法的细节并能够掌握与运用这种方法,提升自身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报告了解域外刑事司法的发展和实务状况。本书系首次尝试编译国外刑事司法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