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优选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淫秽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1872—1961),是与约翰·马歇尔、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路易斯·布兰代斯、本杰明·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准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本手册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之间的诸多议题。从场景上看,涵盖司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应用形式;从主题上看,涉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侵权责任、数据保护,合同履行、公司决策、算法共谋、知识产权保护、算法歧视、技术性失业、立法与伦理监管等热点问题;从视野上看,比较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应对之策;从学科上看,横跨法学、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伦理等多个学科。手册视野辽阔、观点新颖、素材丰富、法理深刻、语言质朴,很好地展示了全球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综合类”“规章、规范性文件·图书、音像电子网络”“规章、规范性文件·新闻报刊”“规章、规范性文件·印刷复制”“规章、规范性文件·发行市场”“规章、规范性文件·出版物进出口”“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其他”。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如果人们无法通晓如何应用某个法律系统,那么该系统的效力会如何?我们能够利用设计提高人们的法律能力吗?我们该如何在公共机构应用参与式创意设计方法,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本书主题聚焦“设计”与“法律”,共收录主题文章10篇。本书为设计和法律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除了法律设计主题,本书还收录了其他数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设计行动主义、女性与设计、设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人道主义设计等主题。
《行政诉讼30年:亲历者的口述》是对行政诉讼30年辉煌历程的回顾,以时间轴为主线,忠实地描述了22位亲历者的口述经历,回顾了《行政诉讼法》立法中的艰辛,记录了我国《行政诉讼法》从无到有,到行政法律规范、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的逐步完备,以及行政审判制度的艰难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
《古代法》脱胎于梅因在伦敦律师公会的演讲稿,全书共有十章,目的是考查古今法律观念的关联性,主要使用历史学方法对法律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尽管本书中有些观点仍值得进一步商榷,但其注重实证考察的研究方法,引领了一场法学方法的革命。《古代法》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现代历史法学派的诞生,是欧美法学界普遍研究的经典之作,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本书整理汇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38个重点省市的人民法院审结的共2170个劳动争议案例的裁判文书,就其主要的争议点及裁判观点分九大主题、以问答的形式做了梳理、提要,每个裁判观点后附具体的判决文书号方便查找。聚焦个案重点难点,梳理法院裁判规则,探究类案裁判思路,是涉劳动争议全面实用的案例工具书。
《证券公司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实务》是一本研究证券交易所破产法案件审判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证券公司破产申请与受理、证券公司行政清算与破产清算的衔接、证券公司管理人、证券公司债权人会议、证券公司破产债权的申报及审核等。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相当于台湾繁体版2006/04第五版)是台湾知名民法学者、台大法学院教授黄茂荣先生的修订本,该书改写增订自原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相当于台湾繁体版1993/07第三版)。作者根据近些年的思考,对以前版本的文字及思路都重新调整,并增加许多内容。本书可以说是黄茂荣教授在内地最为广泛流传的一本论述法学方法论与民法发展的著作,同时也是目前为止在此领域水品的华文著作。本书的写作主要在说明法学方法对现代民法的影响,并从其中认识法学方法,以及训练运用法学方法进行说理的能力。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 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21世纪法学学术文丛·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现代公司制度框架内研究了其三个组成部分——公司产权制度、治理制度与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战略管理与公司内部控制为平台系统展现了公司管理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公司管理行为与公司治理行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从中考察了公司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为构建公司法律制度的良好实现机制和正确处理公司法律制度、法律以外的正式制度规则与非正式制度规则在公司管理中的建设关系,提供了政策建议。《21世纪法学学术文丛·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基础性的、渗透性的,但同时又是有限的;公司法律制度的异化极大地扭曲和减损了法律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系作者通过参与起草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对该《规定》适用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总结,对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进行的系统梳理。全书详细地介绍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起草背景,分别从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规则、提供证据的要求、调取和保全证据、质证、认定证据规则中的基本问题、有关认定证据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规则,有关认定证据真实性的规则等方面结合具体实例对该《规定》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规定》适用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及《规定》中疏漏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及运用》是作者多年行政审判工作中思考以及实践的结晶,在《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4年后,对该《规定》适用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
为什么不能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 为什么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母亲? 为什么11岁的人杀人、13岁的人抢劫不用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偶然杀死正在行凶的犯罪分子,不成立正当防卫? 为什么参与共同犯罪后又退出的,仍然可能对既遂结果负责? 为什么偷走自己所有但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依然成立盗窃罪? …… 本书以100个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引,带你进入刑法学的领域。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刑法学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而是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对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 当然,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刑法规
本书在对传统上控制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清末民初刑事上诉制度的转型过程。一方面,对以清代上控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刑事上诉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梳理,发掘再现了发审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事人的诉讼策略和官方对策、女性的诉讼参与等重要主题;另一方面,围绕近代转型之际古今中西之间在诉讼理念、司法功能、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异同,着重辨析其表面相同或相似下的“似是而非”。本书通过历史和比较的视角,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司法和法治的认识,追溯了法治建设的历史渊源,探索可能的改革方向,为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网络著作权专有权利研究》是王迁教授的关于著作权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中适用研究的学术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媒体融合中的版权理论与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著作全书分为七章,以专有权利与网络环境、媒体融合概述为基础,分述了网络环境中复制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发行权的适用,传播权的体系与公开传播行为的构成,网络环境中广播权的适用,网络环境中表演权与放映权的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其适用等内容。
2024年是民法典实施的第四年,也是民法典日历出版的第四年。接续往年,2024年的日历在日期查看功能基础上,精心挑选涵盖婚姻、继承、合同、物权、人身等方面的101个生活案例,分析案情、普及法律常识。案例按照每周两组依次排列,每周一及周四为精选案例,每周二及周五为相应的法律分析,每周三及周六为相关法条的列举。每组案例都配有音频,从日历中扫码即可收听。每周日的“法律箴言”板块,筛选了法律著作中的经典名句和名人名言,传承法律思想,弘扬法治精神。
核心设施理论是反垄断法中历史悠久又充满争议的领域。核心设施理论存在的必要性、救济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界定核心设施是该领域最为重要、并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李剑所著的《反垄断法核心设施理论研究》对其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如何理解反垄断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如何在反垄断法制度框架内平衡投资激励与开放市场,如何构建新的实施体系以更好实现反垄断法目标等有意义并有趣的问题。
本卷为《中德私法研究》第23卷,主题为债权让与,侧重于进入民法典时代债权让与与保理交易、债权质押、物权变动、法定移转之间的体系关联。第一部分为主题报告,共收纳三篇文章,一篇为主题报告《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另两篇是对前述主题报告的评议,一篇评议为《面向债权转让的事情本身——评朱虎〈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另一篇评议为《债权双重属性视角下的债权让与构造——评朱虎〈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第二部分围绕前述主题报告,组织了三篇相关比较法文献的翻译,选材以经典、贴合为标准,分别为《债权让与和抽象原则》《以国际发展为背景的债权让与教义学》《德国和外国私法中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效力》,尝试进一步协助深化债权让与方面的研究。第三部分
董保华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劳动法专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论证与起草工作。本书是董保华教授汇编的文章合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做出修改,并于 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在2012年《劳动合同法》修改窗口打开之际,董保华及其他一些专家,积极献言献策,并参与修法活动。2015年至2018年,关于《劳动合同法》修法的讨论再次兴起。因各方意见未达成统一,这次修改并未实现。在这两次修改窗口打开之际,董保华及一些专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演讲,对修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做了大量的探讨。本书将这些意见、文章合集出版,可以集中体现劳动法专家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制度设计、修改意见所做出的智力贡献,希望能对《劳动合同
作者在该部专著中参考和运用了大量中外资料,首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如层层剥笋,用明晰的笔触为读者清楚地分析了财产这一基本概念在法律上的界定,指出财产是“能够获取经济收益,并且具有一般等价性的权利”,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而分析了财产的必要属性,既有用性、稀缺性和可界定性。在这一基础上,作者对知识产权的界定、性质及其独特的属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对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产权在本质上“是对知识产品的垄断性经营权”,在内容上“是没有权利客观”的“权利型财产”,在形式上是具有收益可能的“准财产”,在运行中具有“知识产的流失指的是稀缺性的降低”的特点等等新的提法和观点。在厘清了知识产与物权的区别的基础上,作者还提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物权制度具有本质区别。
本书分为专利诉讼、专利无效、专利许可、专利交易、专利申请与涉知识产权的合同起草与审核六个部分,书中涵盖了专利相关的主要实务内容,同时还包括了典型案例解读以及相关法条梳理等内容。本书以专利实务为核心主题,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对专利实务工作具有极高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