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大到结婚买房,小到网上购物。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法却不懂法”,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法律早就成了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但当我们真的身处这些纠纷时,还是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对此,“南方周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授,历时一年,共同打磨课程。他们不仅会分享在面对网络暴力、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等日常问题时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更会说透法律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底层思考模式,助你像法律人一样,用更宏大的视野,直面更复杂的世界。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内部视角”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外部视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视角”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深层制度逻辑。
日本城市规划法呈现以《城市规划法》为统领,《建筑标准法》紧密配合,《土地区划整理法》、《土地征收法》等予以辅助的立体架构。公共利益原则和建筑自由原则指导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建设与保护方针、土地利用、城市设施建设、市街地开发项目、地区规划等。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程序制度、建筑规范制度、建筑协定制度、土地区划整理制度、空中空间利用制度、开发利益公共还原制度是主要制度。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制定条例,实施建筑协定制度,土地所有人等相互协商确定该区域内建筑物的基地、位置、机构、用途、形态、设计、建筑设备等的标准。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为概说; 第2章为原则;第3章为城市规划的内容;第4章为主要制度Ⅰ(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
“法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本书以“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研究基点,将“民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实践内容,将“中华民族”作为最终实践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个体-群体-整体”的分析框架。当然,立足于“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只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升华为必要性,则必须将视野聚焦于当代民族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肯定其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间,进而在宪法关于民族法治的原则规定之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构。
现代时期,不同国家纷纷采用成文法律作为政治工具,推动变革,这一趋势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联系。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追溯了现代时期七年战争等跨大陆战争,回顾了海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立法活动,分析了这一时期军事压力与关乎权利的立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现了印刷业、出版业的普及和远距离交通工具的发展如何促进成文法律在不同国家和大陆传播,推动权利发展和政治变革;作者也指出,在发展的趋势下,成文法律也会成为排斥妇女及殖民地居民权利的工具,而一些非西方国家借鉴成文法律以巩固国家认同,抵抗西方的殖民扩张。可以说,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是各国创制成文法律,推动权利发展和国家变革的历史过程。
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本书在实证总结现行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与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治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运行依据、具体实施与未来完善。结合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变化,本书提出近期新的治理刑事政策体系,应该是对犯罪人从严打击、对受害人全面保护、社会与司法整合支持的三位一体体系,根据这一刑事政策体系的要求,一是刑法应注重完善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设置体系与运行体系,根据未成年受害人的特殊性加大保护力度与针对性保护范围;二是刑诉法应注重加强对未成年受害人的特别保护与帮扶关照,从防范二次伤害与有效追诉犯罪的意义上实现针对未成年受害人的专门保护机制设置;三是社会与司法应无缝衔接建立起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配套支持系统,将强制报告、家庭教育指导、入职
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律法到如今的监狱系统,从五花八门的酷刑到人身自由,刑罚的方式似乎是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但其目的究竟是为了阻止伤害,还是为了惩罚本身? 《刑罚》分为两个部分。前四章对欧洲、中东和亚洲地区最早的一批文明的主流刑罚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历史概述,这些思想为近现代的法律和刑罚奠定了基础。后四章则详细记述了四种主要的刑罚方式:肉刑、监禁、酷刑和死刑。
《医事行为的刑法规制》由刘建利著
成功的法律评注可以大幅度提高解决法律问题的效率,也可以促进司法、学术与法学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在这一意义上,即便道路艰辛,仍然值得摸索。 从全球视角来看,各国对于评注的研究实际上都才刚刚起步,对于意欲开发评注的中国法学界,《法律评注:国际视角的比较》一书全景式介绍各国法律评注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透视各国立法、司法与法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堪称各国“民法小传”合集,可以让中国法律人能看清楚今天我们站在何处,前行的路上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景。
《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书由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负责撰写,书稿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枫桥经验”的发展历史及其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文化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实践、“枫桥经验”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篇章,介绍了“枫桥经验”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该书稿从理论的高度入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本书在界定保险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北大法宝、监管机构官网等途径手工检索和整理了我国保险业自1979年复业以来至今的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整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发布主体、编号、有效性情况、修订情况、内容分类等具体信息,并基于整理出的信息展开统计分析研究,以期全面反映我国保险治理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主要内容包括:保险治理内涵的界定、我国保险治理法律法规文件总体分析、我国保险业治理法律法规文件具体分析、我国保险机构治理法律法规文件具体分析、我国保险公司治理法律法规文件具体分析等。
专利权质押融资不仅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而且还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专利权质押融资已成为金融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不断探索。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专利权质押融资市场中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第二,专利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权威标准。第三,风险控制与分担机制不完善。第四,质物处置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专利权质押融资的发展。因此,本书旨在研究如何解决专利权质押融资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2024年是民法典实施的第四年,也是民法典日历出版的第四年。接续往年,2024年的日历在日期查看功能基础上,精心挑选涵盖婚姻、继承、合同、物权、人身等方面的101个生活案例,分析案情、普及法律常识。案例按照每周两组依次排列,每周一及周四为精选案例,每周二及周五为相应的法律分析,每周三及周六为相关法条的列举。每组案例都配有音频,从日历中扫码即可收听。每周日的“法律箴言”板块,筛选了法律著作中的经典名句和名人名言,传承法律思想,弘扬法治精神。
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人民的名义》著作权纠纷案的诉讼过程,描述了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金杰和杨文律师,代理著名作家、编剧周梅森历经诉讼的曲折和感慨。对于律师代理案件而言,结果的辉煌固然重要,但过程的精彩更值得回味。作为影响重大备受关注的疑难案件,本案胜诉不仅体现了律师精深的法律功底和求真的敬业精神,而且彰显了司法的公正和对合法权益的保障。作者对如何正当行使诉权,如何保护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提出了独到见解。文中所附的诉讼材料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使其不仅仅是一部纪实文学,而是更具有法律人学习和借鉴价值的佳作。
古代的文人、画家常常对山林寄托以出离尘嚣缰锁、比邻烟霞仙圣的想象,但现实中的山耕、山居,是另外一部历史。“以山为业”一方面是说人们以山场为生计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在说人们围绕着山场资源形成各种权利关系,这些权利关系,在传统中国通常被笼统称为“业”。 唐宋以来,东南山场被加速开发。从最初的“无主”状态,即山场上的所有资源对所有人都开放,到山场被现代测量手段精细测量划界、人们以各种权利证明对山场中的特定资源和各种权利进行确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界”的出现,是这个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界”是山场确权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也是山区的人们在“以山为业”的实践中,逐渐创制并明确的一套有关山场的知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书系”,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归纳的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基本范畴为纲,从中国传统大同理想、中国传统大一统文化、中国传统睦邻之道、中国传统和平理念、中国传统改革精神、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中国式话语体系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掘深植于我们历史深处的政治文化基因,探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特定道路与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政治道路提供历史依据,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和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面对日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商业潮流,公司法务已成为商业竞争胜败的关键一环,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书不仅传授法务知识,更研究、分析创业法律常识、知识产权、公司治理、管人用人、制度建设、外贸业务、资本运作以及采购、销售、物流等价值环节涉及法务的内容。本书逻辑清晰,案例精彩,结论透彻,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俱佳,企业家、高管、法务人员等都能从中汲取养分,对进一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本书以无人机及无人机防御反制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无人机在智慧监狱警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索,并结合实战向读者展示无人机及无人机防御反制技术在智慧监狱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0章,分别为无人机概述、无人机警务实战机制、无人机警务安全飞行、无人机警务空地协同、无人机警务任务规划、无人机警务任务执行、无人机警务战术科目、监狱面临的低空威胁、民用无人机监管、无人机防御与反制技术等。本书既可用作司法类警察院校学生专业课的指导教材,也可用作在职监狱、戒毒民警能力提升的培训教材。
《法治日报》是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中专享的法治类媒体,创刊以来始终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履行媒体的职责使命,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 本书作者一直对人大的备案审查工作保持关注,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加大对各级人大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报道频次和力度,刊发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稿件,采写了一批选题精到、导向明确、分析深入、文笔洗练的文章,全面准确地报道了近年来备案审查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为扩大备案审查制度的社会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以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化为研究主题,探讨了以下内容。 第一,以刑事强制措施的本质为基础,从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化的要素出发,根据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化的理论逻辑和制度逻辑,采用从原则到规则的法律体系化结构,形成了由若干基本原则引导的、由内在维度和外在维度两个方面内容组成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新体系。 第二,结合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化的价值、结构、标准三个层面的要求,依照我国《宪法》和〈民法典》,以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和隐私权三项基本权利为基础,从内在维度建构我国新的刑事强制措施类型体系。 第三,在从内在维度重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类型体系之后,进一步从外在维度提出我国新的刑事强制措施运行要件。一方面,试图从整体上设计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证明要件体系;另一方面,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面
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家”是始终无法回避的主体。在理解中国法治时,不应仅仅把国家视为“必要的恶”,也应当把国家视为“基本的善”。“必要的恶”与“基本的善”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必要的恶”之所以“必要”,就在于法治建设离不开国家,国家因此也是“基本的善”。 本书是从国家维度归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提炼中国法治建设基本立场和实践方案的积极尝试。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与行动坐标,本书所描述的“国家主义法治观”是带有德性要求的法治观,是尊重个人尊严、重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法治观,更是以“国家自我限权”为主要特色的法治观。
《困境与突破:生态损害司法救济路径之完善》由谢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