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是近年来国际间激烈争执的问题。为了因应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澄清法律上的不确定局面,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为代表的国际法律文件,在遗传资源的归属上,确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在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上,主张对其公平合理分享。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从信息中获得奖励的方式,在因生物多样性的利用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是调整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法律机制。
本书是从技术创新的产出角度,通过发明专利指标对我国过去10余年自主创新的发展动态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分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统计,从发明专利授权、职务发明专利授权和企业发明专利授权三个层面对我国在本土市场上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或方向及其能力提升进行了分析,进而以此为基础考察了我国优劣势领域外发明专利授权差距的发展动态;其次,通过对我国高校的技术比较优势的分析,对其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独特优势进行考察,并着重从发挥其科学基础型专利的商业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期贡献出发,探讨了我国高校建立健全适合大学专利成果商业化特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政策建议;后,结合国际社会对我国自主创新支持政策的关注,就我们加入WTO后我国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面临调整的情况进行了回顾,以为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提
本书对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传统的物权变动模式评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以物权行为理论构建物权变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三种典型的物权变动模式逐一进行分析,笔者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和制度设计中的缺陷。笔者从物权和债权的差异人手,着重分析引起物权和债权发生变动的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因素,笔者认为“法律行为”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应当成为物权变动的理论基础。目前法学界承认权,也承认法律关系,但几乎无人论及特定人和不特定人之间的法律行为。目前学术界将法律行为划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这无法合理解释引起权变动的法律行为的性质问题。法律行为的概念将使法律行为理论更加完善。法律行为引起法律关系,从而导致权的变动,相对法律行为引起相对法律关系,从而导致相对权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专利合同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了我国与欧美国家在专利合同制度方面的差距,并评析了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国外专利合同制度的发展状况。在实务方面则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专利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法律对策,并从企业应用和政府引导两个方面阐述了专利合同的充分利用。本书可作主法学专业学生、专利代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商务贸易管理人员以及法律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专利合同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