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历史分为常规时期和关键时刻,其中关键时刻形成的制度决定着常规时期的基本政治走向。在常规时期,制度的样式决定制度的绩效;在关键时刻,观念对于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在上述理论范式的引导下,本书系统地考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上的关键时刻,如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为什么难以兴起,次现代化运动为什么失败,为什么败给曾落后于自己的日本,等等。旧制度的失败导致革命,但是奉行丛林规则的北洋军阀让中国陷入了连年内战的深渊,而南京国民政府继承的国家结构危机和国家社会关系危机最终导致其政治合法性危机,造成雪崩式的失败。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表明,制度使局面完全不一样。
权利与义务和权力与责任,这两组词语是一个占老的话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现今社会生活中的两组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内容。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职业界别,都与它们如布帛菽栗一样须臾不可分离。但是,迄今人们还没有给予它们具有普适性的、科学的定义或阐释。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在此基础上,本书在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指明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在研究途径和思路上,将生态政治理论划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分层研究。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政治体系内生态,主要指政治体系与诸次体系的纵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以及诸政治次体系间的横向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问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政治体系通过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与反生态关系。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通过逐层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寻求人们所向往的政治的生态化发展。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尝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生态学分析,实现政治学与生态学的对接与融合,为建立一门新兴学科——政治生态学——探索路径。
洪涛等编著的《心术与治道》研究了战国后期至西汉中叶这一中国历史重要转折时期儒、道、法诸家关于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构想、观念、规划。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是:诸子百家在论战中不断综合及至融合,逐渐向一个大一统王朝国家相应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发展,最终结果是,在西汉中期形成融合了儒、道、法、墨诸家要素的、在表面上得以“拒斥百家”而享独尊地位的官方“儒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是来自中国大陆和的十几位专家集中讨论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方法论问题,既有思想方法层面的问题,包括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普遍主义等;也有具体的研究方法论问题,如语境主义(学派)、施特劳斯学派、概念史研究、历史语义学、修辞学方法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在充分借鉴与利用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本书试图通过解读杰索普的著作和论文,系统地研究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揭示出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杰索普国家理论之于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启示意义。本书的论述结构依据杰索普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理论演绎逻辑而设计,围绕两个核心主题:一是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建和发展,一是杰索普对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与未来的批判性具体分析与预测。
《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大作,它是马克思借用哲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典范。本书是面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文本世界,力图回到马克思的言说语境中去把握我们常见的社会经济范畴,继而深掘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具体说来,本书旨在通过对分工、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等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呈现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商品、货币、劳动、资本和时间空间等范畴的基本涵义;二是阐述与这些社会经济范畴相关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三是展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境况。
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很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但是,如果仅仅考察西柏坡的地理环境、战略地位、风土人情,研究西柏坡军民的精神风貌,并据此概括西柏坡精神,那是不接近的。因为,西柏坡和井冈山、长征路、延安的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