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不但鲜明的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国家与革命》是*完整集中论述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就其基本立场和方法来说,启发和指导意义是深远的。
经典阅读有资政育人之功效。本书从《实践论》《 矛盾论》的历史背景、内容阐释、重要地位、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等方面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重点把握经典作家的思想全貌及其作品的深厚底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原创性的权威解读和剖析,以使读者能系统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其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并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也是卢梭代表作。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正是由于这些观点,本书一经问世便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 世界解放的呼声 。
.
《君主论》是一本毁誉参半、不可不读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和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独到精辟的解剖。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本书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本书著者是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本书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 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 原则 。 关于 论自由 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 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Array
本书是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权利观念和斗争意识。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国文字,迄今已有五十多个译本,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在推进现代法治的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该中文版也是迄今为止其著作中*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对于正在迈向法治国家的中国而言,本书尤为不可替代。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权力论》围绕权力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罗素从分析权力欲入手,论述了教权、王权、革命权力、经济权力、支配舆论权力等各种权力形态,以及权力与政体、权力与道德、权力与组织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人对经济的需求尚可得到满足,但对权力的追求则永不满足;正是对权力的无止境的追求,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权力欲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找出规制权力的方法;只有节制个人、组织和政府对权力的追求,才能真正实行民主制度,防止战争,保障个人自由和平等。
为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中宣部组织编写了2023年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该书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联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对17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践指引、光明前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比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数据翔实,图文结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可作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读物。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政治权利原理》,是卢梭重要的政治学著作。 卢梭在书中为我们描摹出了理想之国的样子,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社会契约论》一问世,便在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法国大革命中,这本书更被当时的革命者奉为宝典,《人权宣言》与法国宪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卢梭思想的产物,美国的《独立宣言》及1787年宪法亦深受其影响。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代表著作之一。其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后世都影响极大。本书对《社会契约论》的两个稿本即初稿本、定稿本,进行了校勘,并附录了定稿本中所删除的内容。
《入党教材》是中央组织部指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教材。这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等内容。 全书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语言平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政治经济学》是卢梭1755年发表在《百科全书》上的一个词条,主要论述国家主权与政府行政权区别,明确这两个权力的隶属关系,是国家政治体制良好运作的首要条件。本书也是卢梭的经典名著之一。
洛克的《政府论》分上下两篇,分别成书于1689年和1690年。上篇主要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制;下篇主要阐述议会制度的政治理论,是洛克思想核心的体现。在本书中,洛克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他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极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等。本书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曾产生极大影响,并且推动了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强信心 促发展:理论热点面对面》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汉译名著本13)》是巴枯宁的主要著作,是他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他是从无政府主义立场来反对当时马克思的国际组织。这部著作有三个特点: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鼓吹建立一个全世界范围的自上而下的人类自由联盟。消灭所谓 资本主义文化 ,建立一个包涵各民族、各种语言的广泛的人类文化圈。反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把马克思学说同卑斯麦主义混为一谈,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建立泛斯拉夫联盟,以此来反对德国等中西欧国家。作者通过对19世纪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件的评述,反复论证了无政府主义的主要论点:国家是主要祸害。作者主张,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国家,就应当立即把它当作人民群众的永久监狱加以破坏。他的无政府主义理想是:破坏一切国家,消灭资产阶级文明,在一切国家的废墟
《吴子》自战国后期就已成为与《孙子兵法》齐名,传播*广、影响*的兵书经典。今本《吴子》共三卷六篇,定型于北宋元丰年间的《武经七书》,基本采用对话体的方式撰述而成。全书紧紧围绕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八个字展开,强调 内修文德 的治国理念,探讨战争的起因与的分类,提出 以治为胜 教戒为先 的治军思想、 总文武 兼刚柔 的将帅论,以及 审敌虚实 因形用权 的战术指导思想。《吴子》既有思想深邃的 文德 主张,又有丰富多彩的 武备 理念;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又有灵活机动的战术设计,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成果。 《司马法》是目前流传下来*早的军事著作。宋代列为皇家钦定的《武经七书》之一,是古代将校书。清康熙年间朝廷从 七书 中精选出三本,《司马法》入选其中,成为《武经三书》之一,
20世纪初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历经百年起伏,遭遇顿挫,却又为何在90年代重新复兴,成为主流的政治思潮? 英国社会学理论巨匠安东尼 吉登斯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认为,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存在着 第三条道路 ,即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发展的现代版本。 第三条道路 改变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分配方式,重视市场效率,主张建立世界性国家、实行文化多元主义等,为西方福利国家的转型指出了可能的方向。它超越了传统的 集体主义 和 个人主义 的二分法,转而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他看来, 第三条道路 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槃。
意识形态问题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在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强大支撑作用,决定着国家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本书从意识形态的功能入手,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问题与经验,分析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对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意识形态问题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本书高屋建瓴又主题突出,切合实际又通俗易懂,对于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澄清对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意识形态了解、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学界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