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是作者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岳村为表述对象而建立的有关中国乡村政治状况的理论分析模型。
本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对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中的品位与职位问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爵禄与吏禄、汉代禄秩之附丽于职位、官品的创制、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考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有四大特点:第一,针对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新进程,开辟新的政治视野,集中讨论新的政治论题,引入新的政治概念;第二,以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重新探讨政治哲学史,根据实际的全球政治的新动向,参照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的相关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简略地概述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所可能采取的多元化理论形态;第三,集中评述新的政治哲学争论状况及其理论焦点,探索未来新政治哲学的可能发展方向;第四,以多学科或跨学科的景观,开发和探索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论述体系,以便彻底超越传统论述的框架,尽可能清除各种早已过时的观念和方法,使21世纪的政治哲学能够在广阔和开放的理论层面上,实现全面的复兴和重建。为适应新时代政治哲学研究的实际状况及其需要,本修订版除了对原有论述做了更加
本书是美国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著作。 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式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近现代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同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为此他不惜笔墨,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术语及其相关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他的结论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
斯蒂芬在本书中对约翰 密尔的《论自由》、《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和《功利主义》做了全面的批判。作者以其冷静的目光审视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指出了三者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和矛盾。自由作为服务于社会福祉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时因地而有利弊。平等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资质与所处环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结果恰恰是较大的不平等。人类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及对社会前景与真善美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达致博爱的境地。信言不美,本书论点或许刺耳,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图景不甚美好,但也许更接近真实。
占有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比这个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在法律书籍中寻求对于它的解答也是徒劳的:因为其困难之处甚至还没有被意识到。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益的形而上学式的思考。任何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弥为珍贵的事物——他的财产,他的自由,他的荣誉,甚至于他的生命——都可能取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了捍卫我的占有,如果需要的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可能会攻击、伤害甚至杀死别人。但是,物是被我所占有吗?如果法律对此没有划分出界限,没有界定什么是占有而什么不是占有,那么即使在行为时具有最良好的动机,我也可能会发现自己犯下了最严重的罪行,并且,我所认为的合法自卫,也许在法官看来却是抢劫或者谋杀。
本书以“平等的主体、平等的对象与平等的原则”为核心内容建构了一个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平等理论分析路径:罗纳德·德沃金(和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理查德·阿内逊为代表的平等的福利主义分析路径与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平等的能力分析路径,并探讨这些分析路径相互间的辩论、共识及其缺陷。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的深入研究与传播,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境界民族无争斗、国家无疆界。我社2017年3月出版了在外较早提出“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者之一王戈(笔名和风)教授的《和文化》一书。 本书作者王戈(笔名和风)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和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文化》一书由“和文化”的起源、“和”的概念与范畴、关于“和文化”的几点构想三部分组成,见解独特,是其多年的心血之作。
作为一本公共管理学研究论著,本书收录了作者的近150篇文稿,是其从事该领域研究与教学30年的成果汇编,折射出这期间中国与世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学科研究范式和主题内容的演进。全书设总论和分论两篇(共三卷)。 总论包含了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知识分支、经典评介、学术动态和教学研究等内容;分论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基本主题领域。本书展现了作者对公共管理学科的系统性、持续性、开拓性及创新性的深入思考,充分体现了作者“了解与诠释公共生活领域,影响和改变公共管理世界”的学术旨趣与现实关怀,对于读者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及推进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建构具有参考与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