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选编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5月30日上线以来至9月6日成立百日期间推出的202篇原创文章,内容原汁原味,涵盖理论洞见、传统文化、媒体锐评等多个领域,全面生动呈现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风格。此外,同步推出音频书和电子书,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 诞生的社会条件,从 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 、一般 、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 与有效约束 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 加明了 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245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其中,多篇文章是网络爆款,在舆论场上产生强烈反响。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发布的186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五卷 名著 有《韩非子》《社会契约论》; 事件 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 人物 有尼赫鲁、亚伯拉罕 林肯; 思潮 有泛非主义、威权主义; 制度 有酋邦、一国两制。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 ,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 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关于民族 的理论”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本书对 1866 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 领路人 。
本书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每一专题通过选读毛泽东相关代表性文章,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消减理论阅读的枯燥感,方便读者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该书以文本带历史、以故事明道理,深入到毛泽东著作的幽微之处,以严谨体例、丰富例证、翔实史料展开叙事和点评,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读本。
本书为《宁可史学文集》卷《史学论集上》,本册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四十余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相关史学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包括宁可先生早年对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见解,这些研究观点从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战争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 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一座金矿,格劳秀斯、洛克、休谟、亚当·斯密、伯克、黑格尔、哈耶克、亨廷顿等,他们的思想是照亮人类前行的一盏盏明灯。 高全喜老师独辟蹊径,从18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文明论的内容出发,有选择地讲述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哲学观念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如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权思想为当时及之后的世界各国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依据,黑格尔的国家主权学说从哲学家的宏观视角为人类社会的法权关系梳理出了系统的等级层次尤其是重点梳理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几位思想家如哈奇森、休谟、亚当·斯密、弗格森关于文明社会与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与国家主权、海洋法权、财产权、政府论、现代政治的现代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本书独辟蹊径,从品荐《红楼梦》的观点着眼,以时间为轴,叙议成文,深入解读人民领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心路历程,深刻阐述的人民史观。书中作者高屋建瓴,以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贯穿中国大历史,打通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探讨了家族、朝代兴衰规律和政治得失的原因。本书既是对精英史观的挽歌,也是对人民史观的警钟,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为我们深入理解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特别的钥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的历程,警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巩固好、落实好。这是人民领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最清醒
本书深度考察了日本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认同和吸纳,及其对明治日本社会产生的启蒙作用。系统梳理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明治时期日本的表现、演变、特点。这些思潮包括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思潮、立宪主义思潮、议会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思潮、皇权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同时,也研究了这些社会思潮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本书作者在运用大量19世纪的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考察了明治时期日本各类社会思潮的源流、表现、具体政治主张;详细梳理了代表各种社会集团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思想的相互论争,以及这些社会思潮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不同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分析了各类思潮的推动和影响,造成了日本近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多元、复杂的状况。
本书立足于文献学与历史学,同时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系统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政教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作用。这里所谓 古代政教 ,是指由古代政治、宗教、哲学、伦理、教育等诸多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五四以来,学界一般都是囿于现代学科分类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而割裂了中国古代政教思想及其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本书力求全面概括、阐发蕴涵于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制度中的 老道理 与 真精神 (梁漱溟语),深入总结、评析中国历史上的 统一的本领 和 成功经验 (汤因比语),客观分析、批判中国古代政教思想与制度的弊端及其根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 诞生的社会条件,从 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 、一般 、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 与有效约束 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 加明了 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极具权威的批评家。他不仅针锋相对地反驳了亨氏文明敌对论的全球观,而且向读者警示,简单地渲染或者接受这种片面的世界观或敌对论是极其危险的。作者明确指出:不是文化的对抗,而是文化的共存与对话;国际社会必须更多地尝试进行合作,而不是简单地对抗;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仅应该保持,而且应善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