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2章,论述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分析了怎样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并从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与核安全八大方面,阐释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推进国际安全合作等有关战略问题。
第四卷里包含六本小册子。其中五本都是讲哲学的,还有一本虽然不是讲哲学,但也可以说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谈中国问题,所以编入这一卷里。这六本书是在1936年到1948年间写的。在本卷里按它们的写作时间先后为序。《胡绳全书》比较完全地反映了作者一生写作生活,内容包括作者从1935年起60年间的大部分作品,《全书》共分六卷,共九册。卷至第三卷是文集,由历年发表在报纸刊物上的文章编辑而成;第四卷到第六卷是专集,将原来出版过的单行本书收集在一起,其中第四卷主要收入哲学方面的旧书,第五、六卷主要是历史方面的书。在各卷的卷首都有作者写的引言及序言、前言、对卷中的内容作了作者认为必要的说明。《全书》内容丰富、全面、既有较强的学术性,又兼具时代性,颇值一读。
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历代王朝都有不少法律条文来规范户口制度,以此体现国家意志,也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封建礼教,在户口制度的沿革和实施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以现代理念来分析研究古代的户口制度,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史实,以个案事例来反映制度沿革的脉络,是本书的特色。
政治迷信与政治民主是难以并存的。“民主的确要以基本理性能力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要推进政治进步,建设民主政治,必须认真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种种政治迷信的残迹。本书作者是力求遵照马克思提出的原则来进行这项工作的。马克思说: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本书从城乡差别的历史演进出发,以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社会佚序与政治控制、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的状况、特点、变迁及历史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该书不仅将理论视野投向过去很少论及的国家之下的基层政治社会,开拓了透视中国政治问题的新领域,而且注意运用政治社会学和历史比较分析等新方法,为深化中国政治研究作出了富有创见的探索。作为部系统比较研究中国城市与乡村政治社会状况及历史变迁的著作,该书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广泛搜采史料,旁征博引,对宋代考核官员这一重要政治和人事行为进行了深入考察。内容涉及宋朝官员的职任考核与晋阶考核,官员考核中的印纸批书制度,宋朝对路级监司、州县官员、监当官的考核等内容。同时对宋朝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宋代官员考核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都进行了总结与提炼。书稿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推陈出新,区分了宋朝官员的职任考核(岁考、任满考)与升转阶官的晋级考核(磨勘考课),并论述了职任考核与磨勘考课、注授差遣的联系;对宋朝官员职任考核的基本措施印纸批书制度的论述较前人更加、深入;对宋朝考核官员的方式、指标和奖惩办法之分析也较前人细化;得出了宋朝官员考核制度细腻、详备是的;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是宋朝官员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点,值得学界注意。
《北大荒知青档案》内容真实,角度全面,图文并茂,再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我们的回忆”一篇,知青们从不同角度回忆、记述了下乡经历,揭示深刻,情真意切。“北大荒不会忘记”一篇以感人至深的笔触记述了一些知青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其他各篇也都史料翔实,见解独到,均是老知青和知青工作者的力作,值得一读。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档案资料,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平添了可读性。
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研究重心主要在村。1997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出版了“村治书系”,计10部著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层面研究乡村治理。进入新世纪,有关成果陆续问世。为此,我们准备以“乡村治理书系”将这些成果统合起来,并奉献给社会。这套书延续了“村治书系”重实证研究的风格,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由此也可以反映我们的研究正在步步深入。
“八八战略”是关于浙江发挥体制机制、区位、特色产业、城乡协调、生态、山海、环境、人文等“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八八战略”与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有机统一、高度一致,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就要善作善成,推进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永葆浙江发展的生机、活力、动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