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欢迎广大读者多多争鸣
《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不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人们却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社会在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变迁。杨继绳同志的这本书是他多年来新闻采访经历亲身见闻,是他的见闻实录,又是他的思考和评述,他用新闻记者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用学者的头脑来思考,用记者的文字来表达,虽然书中许多观点我难以苟同,但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信息时代的民意表达、甄别与吸纳》从国民心态、组织形态、制度形态、社会心理形态、生物环境形态、新媒介技术形态、中国立场与全球化时代等多层次分析民意的“建构-制造”过程和最终的“产品-软实力”形态;结合相关重点分析案例和热点事件,分析民意与公权力之间互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值得吸取教训的“败局”例子。在经验回顾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报告将提出有效甄别民意和积极互动的几个示范性意见和政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八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能够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发展为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进行总结。无论人们如何去看待和认识这些原因和规律,都不能不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八十五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重点考察清代嘉庆道光年问(1796—1850)江南文人与女性的交游唱和以及相应的文学创作。“闺阁”,指能诗善文的闺阁女诗人;“画舫”,得名于清代中期出现的几部记载江南城市轶事的笔记,在书中借指那些与文人唱和的“名妓”。嘉道文人对“闺阁”与“画舫”的书写中,存在着一些相同的特点,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女性观念,并折射出他们特殊的生存状态。
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历代王朝都有不少法律条文来规范户口制度,以此体现国家意志,也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封建礼教,在户口制度的沿革和实施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以现代理念来分析研究古代的户口制度,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史实,以个案事例来反映制度沿革的脉络,是本书的特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走进“大众麦克风”时代。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会通过网络平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使用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工具维护自身利益。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无数网民构成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场的诞生和发展逐渐瓦解、破坏了多年来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旧舆论格局。舆论格局的剧烈蜕变给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不断涌现的网络舆论热点,在改变着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舆情分析师这一崭新的职业。但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舆情监测入门虽然容易,但需要把握政府和企业发展的脉搏,了解它们在社会转型期的“痛点”和“痒处”,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及时提供应对
轩传树编著的《大转折(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总结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道路,总结经验教训,试图达到重建共识的目标,从而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并从特殊走向普遍,使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文本话语与历史记忆:1921-195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把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考察了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发展及“七一”纪念的形成过程,而且把“七一”纪念活动作为研究中共历史的窗口,分析了“七一”纪念与中共的建国叙事、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党的建设、民众参与与政治认同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纪念文本和相关文献的历史考察,剥离了“纪念”这个抽象概念本身,把纪念活动作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并赋予其现实的思想。
本书共分12章,论述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分析了怎样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问题,并从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与核安全八大方面,阐释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推进国际安全合作等有关战略问题。
第四卷里包含六本小册子。其中五本都是讲哲学的,还有一本虽然不是讲哲学,但也可以说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谈中国问题,所以编入这一卷里。这六本书是在1936年到1948年间写的。在本卷里按它们的写作时间先后为序。《胡绳全书》比较完全地反映了作者一生写作生活,内容包括作者从1935年起60年间的大部分作品,《全书》共分六卷,共九册。卷至第三卷是文集,由历年发表在报纸刊物上的文章编辑而成;第四卷到第六卷是专集,将原来出版过的单行本书收集在一起,其中第四卷主要收入哲学方面的旧书,第五、六卷主要是历史方面的书。在各卷的卷首都有作者写的引言及序言、前言、对卷中的内容作了作者认为必要的说明。《全书》内容丰富、全面、既有较强的学术性,又兼具时代性,颇值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