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部专门研究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专著。本书以“明”与“暗”两条线索,一方面勾勒出地方自治思想在清末酝酿、形成以及演变为思潮的线路和图景,另一方面揭示出地方自治思想或思潮的意旨或诉求的转变和转换的事实。同时,该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从纵向考察了地方自治思想在清末的生与变的历史,从横向充分展示了地方自治作为思潮广阔场面和思想内涵。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
1971年,埃德加·斯诺最后一次访华后返回了美国。1972年2月15日,他遽然长逝。如果他活着,他肯定会给《西行漫记》和《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的新版本添加注释和参考文献,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历史事实。他肯定会根据自己的记录,增加1970-1971年他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谈话的内容。 埃德加·斯诺的妻子洛伊丝·惠勒·斯诺在同意出版《漫长的革命》一书的信中写道:“这是一本没有完成的著作——我的丈夫刚刚开个头,便出乎意料地离去了。书吵播散下了中美两国人民新关系的种了。在我们的培育下,它们将会成长壮大。”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基于一个原创性的“社会演化范式”,综合人类学、进化生物学和国际关系诸学科的知识,对人类社会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的发展进程、对国际政治的社转型提出了一种社会演化的诠释。具体来说,《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阐述了三次历史性的体系变迁的脉络:在我们眼中理所当然的、污秽和野蛮的霍布斯式/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是如何从伊甸园般的天堂演化而来;这个霍布斯式的世界又是怎样在1648年到1945年间自我转变成一个更加和平的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而1945年后,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地区又是如何变得更加规则化且更加和平的。《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从公元前8000年到未来》批判地讨论了国际政治领域内所有重要的大理论,从进攻性现实主义到防御性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英国学派以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本书结构安排: 章是绪论。主要是提出本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史实,需要哪些理论储备,现阶段围绕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展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已有什么样的文献资料,前人都有什么样的贡献。第二章简要的回顾是为了客观反映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背景。本章对农村改革以前的农地制度进行了简要的评述,通过对旧中国的农地制度以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为什么农地制度变迁和创新会发生。第三章是对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性描述。其基本任务是分析说明为什么要确立家庭承包制基本制度,这一制度安排有没有存在的长期可能性,同时,通过对20多年来农地制度变迁的阶段描述,清理农地政策线索,揭示农地政策在确立制度安排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第四章对农地使用制度多样化
本书汇集了俞诚之所撰《中国政略学史》和《鬼谷子新注》两种著作。 油印本,册,分别标为“卷上”、“卷中”、“卷下”,署名“番禺俞诚之撰”。卷上包括至第三篇,卷中即第四篇,卷下包括第五至第八篇。油印本的“卷上”,就是生活书店出的“编上”。但也有些修改,如第二篇第五章“墨子谈辩学”前添加了“范蠡之政略的哲学思想”一章,于是第五章成了第六章。又如第二篇最后一章,本题为“结论”,后改题为“周代学术思想之系统源流与鬼谷子学说之关系”。 作者的校改,可分如下几个方面:或为篇章节目的调整。如将原第七篇第二章独立出来,作为第八篇,并将原第四篇章第二节、原第四篇第二章以及原第六篇第二章第二节分别调整为第八篇的、二、三章,于是原第七篇第二章的两节分别成了第八篇的第四和第五章。或为字句的修改;或
本书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欢迎广大读者多多争鸣
《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不是一部社会科学著作,人们却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社会在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变迁。杨继绳同志的这本书是他多年来新闻采访经历亲身见闻,是他的见闻实录,又是他的思考和评述,他用新闻记者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用学者的头脑来思考,用记者的文字来表达,虽然书中许多观点我难以苟同,但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信息时代的民意表达、甄别与吸纳》从国民心态、组织形态、制度形态、社会心理形态、生物环境形态、新媒介技术形态、中国立场与全球化时代等多层次分析民意的“建构-制造”过程和最终的“产品-软实力”形态;结合相关重点分析案例和热点事件,分析民意与公权力之间互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值得吸取教训的“败局”例子。在经验回顾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报告将提出有效甄别民意和积极互动的几个示范性意见和政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八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能够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发展为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其中的原因和规律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进行总结。无论人们如何去看待和认识这些原因和规律,都不能不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八十五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重点考察清代嘉庆道光年问(1796—1850)江南文人与女性的交游唱和以及相应的文学创作。“闺阁”,指能诗善文的闺阁女诗人;“画舫”,得名于清代中期出现的几部记载江南城市轶事的笔记,在书中借指那些与文人唱和的“名妓”。嘉道文人对“闺阁”与“画舫”的书写中,存在着一些相同的特点,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女性观念,并折射出他们特殊的生存状态。
轩传树编著的《大转折(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论)》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总结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中国道路,总结经验教训,试图达到重建共识的目标,从而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并从特殊走向普遍,使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走进“大众麦克风”时代。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学会通过网络平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使用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工具维护自身利益。在网络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无数网民构成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场的诞生和发展逐渐瓦解、破坏了多年来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旧舆论格局。舆论格局的剧烈蜕变给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不断涌现的网络舆论热点,在改变着中国社会舆论格局的同时,也催生了舆情分析师这一崭新的职业。但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舆情监测入门虽然容易,但需要把握政府和企业发展的脉搏,了解它们在社会转型期的“痛点”和“痒处”,精确研判网络舆论的发生、发酵和消解的拐点,及时提供应对
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历代王朝都有不少法律条文来规范户口制度,以此体现国家意志,也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封建礼教,在户口制度的沿革和实施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以现代理念来分析研究古代的户口制度,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史实,以个案事例来反映制度沿革的脉络,是本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