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地方很好不错的授权来源”“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乡村政治观察”“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分割的管辖权”“村民与国家”和“乡村制度诸问题”。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是献给“毛泽东同志逝世40 周年”纪念读物。书中含有大量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案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毛泽东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个工作方法,可读性强,且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古今的交叉结合中给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以学习、借鉴。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