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 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 ,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本书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
本书是文史名家黄永年先生以北朝隋唐史专题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一部政治史著作。全书共分十五章,系统讨论了北齐、北周至唐宪宗时期的政治发展演变。作者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着手,考辨史料,抉发历史真相,解释政治现象。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对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推进,如北齐内部的文武之争、唐初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武则天掌权后形成的“李武政权”、玄宗时期的内朝和外朝之争、神策军的政治本质等,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北朝后期至中唐的政治演变历程多有启发。同时,作者围绕许多重要问题,对旧史记载及现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辨析,提出不少商榷意见,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精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和研究北朝隋唐政治史的 书。
本书聚焦居委会行政化议题,从居委会的历时变迁、结构运作与现时互动所编织的“真实网”出发,追踪和辨析基层社区场域中的力量,以及在此影响下居委会的角色扮演、行为选择和互动策略。本书发现,居委会行政化是历史积淀、现实情势和制度建构的非预期后果,存在“三重面相”:缺乏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的捭阖互动与历史性流变,居委会的产生将是不可想象的;居委会在发展中存在行政权力在基层社区的生产与再生产,即居委会被动行政化的过程;社区治理与互动过程中居委会在工作中遵循“科层为体、自治为用”的主动行政化逻辑。
高铁彰显中国力量。高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中国综合交通格局,改变了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版图,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展现出巨大张力和强大活力。一条条高铁线,描绘出最美的高铁经济画卷,串起了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激活了一条又一条经济带,高铁旅游炙手可热,“中国制造”惊叹世界,“高铁外交”硕果累累,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中心。高铁以其磅礴力量,正在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本书运用纪实手法,采取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百姓感受等形式,叙述严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语言灵动,讲述高铁改变中国的故事,讲述中国人的智慧与创新,讲述高铁时代中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见证中国道路凸显的制度优势,挖掘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价值,展示中国道路
陈锦华同志长期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继《国事忆述》之后,陈锦华同志再推新作,将自己在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宝钢建设、国家体改委改革、博鳌亚洲论坛组建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心路历程结集成书,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与成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于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多有助益,对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道路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台湾地区是东亚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二战后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政治文化转型是当代台湾社会中政治价值观念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从侧面反映了台湾地区社会与政治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当代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当代台湾政治文化转型探源》通过对推动当代台湾地区政治文化转型主要因素和根源的探讨,旨在分析在现代化进程中台湾社会的主流政冶文化从传统的臣民政治文化转型为与民主政治制度相协调的参与者政治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与规律。这对于研究和展望台湾地区未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出现对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影响巨大,但如此运用新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媒体人类学译丛·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系统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人在十九世纪使用电报参与政治的方式,是独具开创性的研究。 作者借鉴汲取了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和传媒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将媒体置入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或将改变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方向。与既有研究相比,就研究视角、材料掌握、理解深度、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而言,以往著作都无出其右。《媒体人类学译丛·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文笔简练清晰,适合专业人士和公共读者阅读。
《中学图书馆文库: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中国早期 》借鉴和运用了 学术界近几十年来与历史学有关的相邻学科特别是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对中国早期 阶段之前的社会政治组织提出了新的阐释,并由此探讨解决有关中国 的起源及发展道路的特性问题;对于解决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面临的如何将新的史学观念和方法具体运用于实际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增订版不仅订正了出版的一些文字标点讹误,还在附录中增加了《中国 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早期 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中原王朝政治的形成对中国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附录五酋邦与 接近的程度及对 起源研究的影响》等五篇文章,展现了谢教授近年来对中国早期 的研究成果。
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数年对中国的文明复兴研究的论文和演讲稿。着重从中国道德体系建设、意识形态崛起,话语权建设以及知识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文明复兴。分析了道德解体现状、原因和道德重建;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状况和重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并从国际话语权和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两大重要方面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在文章结尾部分还录了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主题访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