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地方很好不错的授权来源”“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乡村政治观察”“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分割的管辖权”“村民与国家”和“乡村制度诸问题”。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此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具体研究了十三个专题,基本内容如下:*章,考察清末地方督抚辖区变革与改制,具体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裁撤漕运总督与苏淮分省始末,关于察哈尔、热河、绥远、西康建省的动议,督抚同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的裁撤,以及东三省改制及其督抚建制等有关督抚制度与政区变革问题;第二章,是对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可知督抚群体特性的负面因素较多,这些大都不利于清末新政的顺利推行,而督抚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各省新政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探讨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启动的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是献给“毛泽东同志逝世40 周年”纪念读物。书中含有大量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案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毛泽东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个工作方法,可读性强,且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古今的交叉结合中给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以学习、借鉴。
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重大事件为核心,广泛吸收近几十年来社会学、政治学、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等多方成果,用公正客观的史学观念,从客观史料出发,从历史的细节出发,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决策的背景、原委、细节。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本书是对唐代中书、门下两省属官的全面系统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考据学、辨伪学、年表学、校勘学等方法,搜集资料,查勘比对,辨别推理,去伪存真。 以年表形式,清晰呈现出历年中书、门下两省属官的任免情况或仕历轨迹,为唐代文学社会、人物互动及职官研究提供便利。编纂年表的同时,发现文史资料中的一些错误,为典籍校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书全面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9年70年间人事制度的发展历程,按照人事制度的事理逻辑和工作实际建构框架体系,以 人事管理的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及具体实施为描述和分析对象,系统阐述了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体制、编制员额、职位体系、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离休退休、权益保障、档案管理等基本人事制度,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等特定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人事制度的核心特质、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进行了归纳与评价,力图在存史与资政两方面均能产生应有的价值。
本书基于 视角和国家立场来研究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将中国的边疆置于 领土空间及国家活动覆盖的地理空间中考察,突出边疆的 属性和政治地理空间属性,借鉴其他 尤其是西方大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把边疆视为 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从 治理的总体格局来审视边疆治理,梳理中国边疆及边疆治理的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当代中国边疆认知和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通过有效的理论创新来构建适应 发展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为新形势下的边疆建设和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