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学习小组”的评论文章的合集。这些文章以抽丝剥茧的分析为特色,阅读量大多达“10万+”。 本书以“透视基层”为主题,分析了基层乱象、微腐败和基层负担重等热点问题,并对基层干部如何作为、基层改革如何进行提出了独到见解。 本书以小见大,基于新闻案例和实地调查材料,剖析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力图呈现中国之治在基层的复杂实践。 本书真实再现巨变中的基层实践,揭示基层运行规律,从中发现真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1999年5月7日,美国和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人遇难、二十多人受伤、大使馆被毁。这是人类文明史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野蛮时间。本书作者潘占林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以亲历者的身份,从使馆人员自救的指挥者的视角,用白描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炸馆事件的前前后后…… 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北约公然轰炸中国使馆: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轰炸使馆的行动是如何进行的?那一颗针对大使的炸点缘何未炸? 是误炸还是故意:炸馆事件解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世界各国之间的舆论博弈赛日益激烈,新闻现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作者驻美八年对此了然于胸。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作者结合八年驻美报道经历和大量政治人物专访经验,定量分析了数百篇西方媒体涉华报道,解构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揭示了西方塑造和抹黑中国的手法,并通过回顾与西方专家“南海辩论”现场,分享专访基辛格、克里、赖斯的幕后细节等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媒体现场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窥见西方叙事的虚伪与偏见。 最后,作者对于中国的发声方式,以及对抗西方话语、构建中国话术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比如用西方熟悉的表达技巧,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对话常态,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感受世界各国之间的话语权较量。
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 在现有卫生体制下,在危害极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 为什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十年来只开花,不结果? 无论是财政买单,还是医保保底,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体制机制改革,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抵可认为是扯淡。 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慎己:洁身自爱强化廉洁意识;慎欲:克制贪欲抵制腐败诱惑;慎权:秉公用权不畏歪风邪气;慎行:遵纪守法坚守廉洁底线;慎独:表里如一诚于中形于外;慎微:防微杜渐重视廉洁细节;慎友:净化社交远离邪友损友;慎家:家庭助廉筑牢后院防线;慎得:感恩知足珍惜拥有的一切
这是一本描述变化的书。过去十三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这种变化;今后,我们还将经历更大的变化。在作者笔下,1990年至2002年中国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是在于她的轰轰烈烈,而是在于她的平淡从容;不是在于她的崇尚伟大精神,而是在于她的伟人风范和英雄辈出,而是在于一代新人已经长大。对变革的期待取代了对历史的崇拜,进而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书中牵涉众多重要人物和事件,也叙述了很多小人物和小事情。内容浩繁,巨细混杂,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叙述流畅从容,见解独到精深,具有极强穿透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