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反腐,就意味着选择了艰巨和沉重;选择研究高官腐败,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艰巨和沉重!反腐有风险,不反腐更危险!同样,研究腐败有风险,不认真研究并解决腐败,党肯定有危险! 《高官反腐录》一书是罗昌平所能搜集到的包括起诉书、判决书等司法材料,以及检察院、法院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发布的官方消息的总集成。如《高官反腐录》作者所说:“这是一份沉重的报告,它汇集了23年(1987—2010年)来120名省部级高官的腐败样本。”
腐败与腐败治理是当代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共同话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曾经经历过一个腐败严重泛滥的阶段,且腐败高发期都无一例外地集中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转型时期。本书集中讨论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在转型时期的腐败状况和腐败治理经验,探讨转型期腐败的内在动因和治理路径,进而投射到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中国,探寻中国式廉政的道路和模式。
《当代中国制度研究: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从中国在腐败治理上实际采取的措施与行动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又进行了哪些制度建设的尝试;中国的反腐败制度成长到今天,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其在治理腐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问题着手,分析研究中国反腐过程中的体制、机构、历史经验等内容,具有的现实意义。
发展中国家比较政治研究是一门分支学科,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找理论内核。现代化理论学派和依赖理论学派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一度喧嚣,如今沉寂。在过去十到十五年中,一种更注重国家取向的方法取而代之,并引起相当大的关注。本书是上述学术传统的延续,提供一种社会中的国家研究视角。本文集的作者们既有从一般层面、也有从具体国家层面切入运思,希望说服其他人转向几个相互关联且推陈出新的理论方向:chaoyue“找回国家”,将国家研究重新定位于它们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而采用一种更具平衡感的社会中的国家视角;将国家分解成各种研究对象,既视之为目的,也视之为更好地理解国家和政治变迁的手段;重新思考那些惯常用来界定发展中国家变动不居的社会势力的范畴;对国家—社会关系相互转化的特质持续保持敏感。
本书分为国家治理与廉能政治:理解探索、历史和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反腐败和腐败防治的中观研究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制度化反腐:从廉洁政治到廉能政治;建设廉洁政治:内涵、意义与实现途径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1935.10—1940.12);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1941.1~1946.6);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1946.7—1948.3)等。
在许多社会里,腐败对民主和经济发展是一种威胁。它的产生既取决于人们追求、使用和交换财富与权力的方式,也取决于支撑和制约这些过程的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是强大还是薄弱。迈克尔·约翰斯顿认为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四组主要腐败征候群的产生:权势市场、精英卡特尔、寡头与帮派,以及官僚权贵。约翰斯顿利用统计方法确定每组的社会,并利用案例研究揭示预料中的征候群确实发生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德国(权势市场);意大利、韩国和博茨瓦纳(精英卡特尔);俄罗斯、菲律宾和墨西哥(寡头与帮派);中国、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官僚权贵)。最后一章探讨改革,强调应当如何运用人们所熟悉的措施,或者如何不使用这些措施以免造成伤害,其目的是突出“深度民主化”价值。
《西方政治制度史》是西方政治制度史。全书以典型西方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为例,详细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全书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对相关人士了解西方政治制度,从中总结规律,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作者首先对“西方”、“政治制度”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确认,然后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源起、演变过程、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在对各国政治制度沿革与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作者对西方各国法律制度和体系的形成和特点也进行了比较分析。本书是我们了解西方政治制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津,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腐败作为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古来有之,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恶习都未曾被有效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腐败已不再是随文明而至的少量尘埃,它已成为对国家乃至对世界安全的一种灾难性威胁。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不仅是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挑战。 人类文明在掌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之间是有鸿沟的,社会学尚是年轻的学科,而“腐败学”更是完全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很早就有人对腐败作出了理性的思考,但对腐败问题的科学研究仍只是零星地散见于邻近的社会科学之中,远未被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显然与当前反腐的迫切性很不对应。萨塔罗夫的这本《反腐败政策》则是一本少有的运用综合的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腐败问题的科学论著。 《反腐败政策》透过历史的镜子追溯腐败的本质
本书是一部专涉贪腐主题的历史人物随笔,也是迄今为止出版的一部收录人物最全的历代贪官评传。书中自二十四史挖出两百多名涉身贪腐的历史人物,大多位列公卿或身居要津,都曾是史上“老虎”级的重磅贪官。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历代珍存的史书典籍,史料翔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练,文字风趣,同时尽量保留古籍蕴含的丰富“养分”和“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该书内容在集结前曾作为报纸专栏文章连载近三年,得到几十万名读者和有关专家学者好评
本书在借鉴和吸收中外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深入浅出的笔触,多视角梳理了国外的反腐之道与倡廉之措,系统总结了一些国家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腐败对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失去政权的影响,全面解读了人心向背与中国历史王朝的兴衰成败,剖析了转型中的中国应该值得注意的若干腐败现象和一些热点问题,还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