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实践,尤其是中美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四部分:部分共6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外交环境;第二部分共8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第三部分共7篇文章,主要研究中美关系缓和与建交问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南海问题及中美建交4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第四部分共7篇文章,着重研究了中国海洋权益及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问题,并对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国领土主权安全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探讨。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哲学星空中明亮耀眼的双子座,它们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而且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验与领导方法。问询实践,调查研究;深化认识,创新观念;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直面矛盾,乐观入世;分析矛盾,解剖麻雀;解决矛盾,协奏钢琴是其主要内容。结合书中的案例,这些理论与方法呈现为富有灵性而可操作的智慧。 《方法与智慧―― 实践论 矛盾论 新读》重点服务于各级的工作需要;对于高校师生研读《实践论》和《矛盾论》有参考价值;对于哲学爱好者有学习哲学的入门向导之用。《方法与智慧―― 实践论 矛盾论 新读》由陈世珍所著。
本书是林贤治先生近些年思考现代中外知识分子人生与命运的文章结集。作者以典型的个案分析,来追寻现代思想的脉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归宿和指向。在作者看来,这些不同国族的知识分子都带有共同的精神质地、相近的命运,呈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和诡谲。作者观察敏锐,材料厚实,文思激扬,语言富有张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史与精神史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精装版)由李剑农成名作《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于1942年。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长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政治学史之经典著作。该书所述,起自鸦片战争,止于北伐战争,将这近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段落。此书可谓为一部中国近代政治通史,作者详细阐述了各个段落中国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史料之丰富,论述之详尽,实为其他同类书所不及。
本书意在留下律师为林、江集团案主犯辩护的历史资料,所以只写了庭审的姚文元、、、李作鹏、江腾蛟中的律师辩护;而没有请律师辩护的、王洪文、黄水胜、等被告人的庭审情况,则不在写作之列。江青虽然庭审时没有辩护律师,但她还是提出聘请律师,并且有三位律师次次与之会见……
《习仲勋文选》收入习仲勋同志1940年到1992年10月期间的重要讲话、报告、文章共77篇,共39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习仲勋同志曾在中共关中分委、绥德地委、西北局、广东省委、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各个历史时期,他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他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敌斗争、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运用邓小平理论,在广东的改革开放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习仲勋文选》全面反映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贡献和理论探索。
作者从1995年开始研究《孙子兵法》,试图寻找到一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解读方式,历经20年的心血研究,最终找到以"运动战式"的句读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而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特别以热兵器时代的运动战宗师粟裕的十三场运动战实践为案例,补充进冷兵器时代的运动战祖师孙武的十三篇运动战理论中,二者结合演绎。这也是对《孙子兵法》解读的全新一种。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本书紧密围绕转基因粮食安全这一主题,从科学角度分析了转基因食品显现的和潜在的不安全性,从经济角度揭示了转基因技术、产品持有者通过转基因技术与专利谋求全球粮食市场垄断地位、控制人类口粮的企图,从政治角度指出了美国借助转基因技术、专利巨头推行粮食霸权、企图控制其他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国际政治战略图谋,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同时也是一位调查型记者,李松不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还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民众利益的维护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他是首位详细揭露“驻京办”内幕的记者,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李松长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周恩来是中国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事业长达26年之久,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当代一些政治领导人,如斯大林、尼克松、艾登、尼赫鲁、西哈努克、尼雷尔、基辛格等,都赞颂周恩来是一个非凡的外交家。 作者罗纳德?C.基思把周恩来的“理性外交”和“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本书的主要脉络,由此来展现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外交艺术及外交风格。本书介绍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万隆、巴黎、莫斯科、新德里等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并认为周恩来在这些活动中所持的方针,策略是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冲破了美国的遏制、处理了与苏联的争端、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
监察制度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而且从未中断过,其系统性、完整性、典型性受到普遍的重视,而且遗留下大量的文献资料,特别是监察法制史料值得认真研究。监察制度所创设的经验有些是跨越时空的,值得进行科学的总结,这对于丰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监察制度的思路不无裨益。在强调发扬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之际,弘扬中国的监察文化无疑很有意义。《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系列教材(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既注意历史的连贯性,也强调突出不同时代的特点,既一般阐述监察官的活动更注意它所依据的法律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