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1993年以来人民日报刊发的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100篇。书中的任仲平文章,以“大国大党大报”的独特基调,就事关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件展开评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
《习仲勋文选》收入习仲勋同志1940年到1992年10月期间的重要讲话、报告、文章共77篇,共39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过去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习仲勋同志曾在中共关中分委、绥德地委、西北局、广东省委、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各个历史时期,他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他所在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敌斗争、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运用邓小平理论,在广东的改革开放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习仲勋文选》全面反映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贡献和理论探索。
本书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通过对干部、领导、关系、开会等日常政治中特定场景的实证分析,认为地方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践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县域政治呈现为结构与运作的二元化特征,台前的“正式文本”与台后的“剧场运作”共同构成地方日常政治生活的。
这是民国外交史学者唐启华教授在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中国中产的崛起是对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诠释。今日中国中产既有强烈进取的经济发展动力、强有力的爱国与世界眼光,同时对全球化、西方霸权衰落、动荡中的中美关系有着独立且敏锐的观察、研判,具备坦率与直接的批评谏言能力。中国中产的迅速兴起和爆发性增长,将驱动中国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姿态。 作者从社会、经济、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介绍分析了以上海中产为代表的中国中产的生活状态,并且以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切入点,理性看待中国崛起与发展,聚焦“中产”这一中国社会力量,并置于当今中美关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势中来理解这一讨论。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作者从1995年开始研究《孙子兵法》,试图寻找到一条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解读方式,历经20年的心血研究,最终找到以"运动战式"的句读方式来解读这部经典,而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特别以热兵器时代的运动战宗师粟裕的十三场运动战实践为案例,补充进冷兵器时代的运动战祖师孙武的十三篇运动战理论中,二者结合演绎。这也是对《孙子兵法》解读的全新一种。
本书将1955年授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的事迹编纂成书,记述他们的革命经历,表现他们的成长过程和个性特征。
本书力图透过毛泽东晚年发动的这场特殊惊世界的政治改革实验揭示:要解开治乱循环这个中国政治亘古铁律般的恶性死结,唯有通过经济制度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唯有以此为基逐渐建构一个法治秩序的社会。只有政治民主,方可实现长治久安!只有依法治国,才能达到下天大治! 美国人R·特里尔称;毛泽东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或许是毛晚年对自己制度所作的毁灭性打击。 一位在民主
在歌乐山这块土地上,许多党员和党外革命志士,为了祖国解放,人民的幸福,身经残酷的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本书表现了他们对共产主义执着的追求和勇敢,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铁窗黑牢里,坚强不屈,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个个巨大而崇高的形象。
几年前,作者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研究生部承担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为了教学需要我曾多次与学员座谈,想了解实际工作对这门课的要求,并从各相关领域搜求可以参考的材料,试图从史论结合上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后来经过课堂教学的多次检验,把教学讲义中较为成熟的部分加以梳理升华,形成了《中国古代吏制研究教学大纲》(内部发行)供校内研究生教学使用。本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
《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全2册)》由115篇文章组成,涉及众多曾先后在向阳湖生活过的文化界人士,其中有的作家沈从文、冯雪峰、冰心、楼适夷、张天翼、孟超、陈白尘、萧乾、张光年、严文井、韦君宜等;诗人郭小川、李季、藏克家等。
《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以地缘政治为视角,一沿着理论一历史一形势一对策这一思路展开,构成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历史经验为借鉴,形势分析为依据,对策思考为归宿的逻辑结构。《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理论基础、历史回顾、现实分析。